鲁迅与端午节
发布日期:[2014-06-27] 浏览

娄国忠

    每逢端午,绍兴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悬艾叶、吃粽子等习俗。鲁迅自1912年起就客居在外乡,却始终不忘故乡的传统习俗。1934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前日为端午,家悬蒲艾,盛于往年,敝寓亦悬一束……”
    许寿裳是鲁迅生死不渝的同乡和挚友。两人从留学日本时相识,三十多年间彼此关怀,情逾同胞兄弟。从1914年至1919年的六个端午节,鲁迅都受到了许铭伯、许寿裳兄弟的关照。鲁迅日记中记载,许氏兄弟总是不忘关照鲁迅这个老乡,或招其饮酒,或赠以佳肴,体现了对鲁迅浓浓的老乡和朋友情谊。直至1919年底鲁迅择居八道湾,鲁迅才和家人一起过上了团聚的端午节。
    鲁迅常把朋友的节日馈赠和别人分享,有时也会在端午节这天邀亲友一聚。1914年端午前一日,鲁迅日记记载“晚朱舜臣来,持赠卷烟两匣,烧鸡两只,角黍(注:角黍,粽子的别称)一包。以角黍之半转馈裘子元,半之又半与仆人。”1925年端午,鲁迅请许广平、许羡苏和俞氏姐妹等几位女学生到家里吃饭。除许广平外,其余三人均是鲁迅三弟周建人在绍兴时的学生。这几个小女生中间,许广平、许羡苏两个是喜欢鲁迅的,但并不是很主动,可架不住其他几位女生起哄啊。大家你一杯我一杯的给鲁迅敬酒,似乎故意要把鲁迅灌醉,要鲁迅表态到底喜欢谁。鲁迅本来就没有什么架子,四个女生在他面前更是无拘无束。鲁迅那天喝多了,言谈举止很随意。这是鲁迅终生难忘的一个特殊的端午节,因为这天是他爱情的重要里程碑。自这一个端午节聚会之后,他与许广平的恋爱关系就基本明朗化了。这一年,鲁迅四十五岁,许广平二十七岁。
    鲁迅人生的最后一个端午节是在疾病的煎熬中度过的。1936年6月,鲁迅大病,起坐十分艰难,一时生命堪忧,坚持多年的日记也被迫中断,6月30日发高热时记下数句,已是端午之后七日了。
    鲁迅与端午节的不解之缘还在于他写过一篇题为《端午节》的小说。1921年6月3日,端午节前数日,北京八所国立院校辞职教职员代表联席会,联合全市各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众一万余人举行示威游行,向北洋政府索取欠薪,遭到镇压,多人受伤。10月24日下午,鲁迅参与“往午门索薪水”,但无果而返。12月16日,教育部薪金拖欠已达半年之久,鲁迅等人再次联名向北洋政府呈文抗议,此后,鲁迅一直立场坚定地站在索薪斗争的第一线。1922年6月,鲁迅以索薪事件为题材创作了小说《端午节》,小说最初发表于1922年9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后收入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深刻剖析了一个在新旧思潮冲击之际得过且过、软弱妥协的灵魂,犹如一声沉钟巨响,给了那个时代彷徨中的知识分子以震撼心灵的警示。小说的主人公方玄绰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他是政府某部的一个小官员,同时又在高等学府兼职教书。按以往惯例,每逢节根或年关的前一天都会发薪。可是这年的端午与往年不同,因政府拖欠薪水,他两手空空回家,太太却将一叠账单塞在他面前。此前教员们向政府索薪而酿成流血事件,也迫使政府发放了部分拖欠的薪水,方玄绰不费举手之劳领到了钱,心里却认为索薪之举欠斟酌,可最终,无情的现实还是把他推向了凄惶的境地。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