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题询问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4-10-21] 浏览

李 东

    询问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上审议工作报告或议案时,向有关国家机关询问、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方式,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专题询问是询问的一种,是询问的衍生与拓展、深化和创新,比一般询问具有议题更突出、组织性更强、集中性更高、公开性更广、实效性更强的特点,有利于完善人大监督工作、提高监督实效,有利于推进政府工作。自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财政决算举行首次专题询问会以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专题询问,为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力度、实效带来新的变化。
    2013年,柯桥区(绍兴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行专题询问,开我区(县)专项询问之先河;今年3月,又组织对清水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五水共治”工作进行专题询问。从实践情况看,专题询问确实拓展了人大监督形式,取得了较好的监督实效,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主要做法
    1、选准询问议题。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实际,审时度势,抓住省、市、区狠抓“五水共治”的有利契机,在去年12月的主任会议上,决定组织对清水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五水共治”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使这次专题询问有了很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询问的内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且为取得较好询问效果打下基础。
    2、开展专题调研。询问前,由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分2组到18个局办、镇街专题调研,多次座谈研讨,了解“五水共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还会同区广播电视总台一起明察暗访,拍摄一组反映我区“五水共治”现状及问题的电视短片,在询问前播放,增加与会人员的感性认识。
    3、询题征集筛选。常委会采取两种方式,广泛征集询题。一是由常委会办公室发文,请各镇(街)人大主席团(工委)、区机关部门征求群众意见,提供询题;二是通过浙江省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向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征集询题。农经工委经过汇总,梳理出询题60多条。然后,组织有关人员结合调研情况,专题研究分析,从中筛选出基层反映比较集中、代表呼声较大、问题比较突出、带有普遍性的询题20个,交常委会主要领导审定,并最终确定13个。
    4、加强沟通协调。常委会分管领导专门召集参加询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政府部门负责人,进一步明确询问目的,提出工作要求。要求询问人询问紧扣中心、突出重点、简洁明了;要求应询人答题直截了当,不回避问题,不推诿责任,并对应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应作出限时解决的对策和承诺,切忌答非所问、空话套话,变成一般性工作汇报。
    5、精心组织询问。这次专题询问,安排在今年3月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进行,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24名人大代表(不含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会议,并邀请了6位市民代表旁听。常委会副主任葛美芳主持会议。询问前,播放了“五水共治”现状电视专题片。询问采取“一问一答”形式进行;13位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代表就群众普遍关注的印染产业集聚升级、环保执法、快速排涝通道建设等连连发问。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逐一“脱稿”作答,分管副区长最后作表态发言。近2小时的询问,问出了深度和要害,答出了责任和承诺,现场气氛严肃而热烈。为扩大社会影响力,区广电总台还对专题询问活动进行全程录像,并适时播出。
    6、突出跟踪督查。常委会职能工委专门拟定整改情况跟踪督查方案,对三个重点问题进行跟踪督查。一是以常委会主任视察方式,督查城区活水工程及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情况;二是以现场走访并召开座谈会方式,督查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作进展情况;三是以召开主任会议方式,督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情况,以保证专题询问取得扎实效果。
    二、几点体会
    1、在摸底中定询题。询题是否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反映民意、具有针对性,直接影响询问质量。而要取得好的询题,必须进行大量、深入的调研。这次专题询问前,我们进行了面广量大、深入一线的调查,向镇街、局办征求意见,向普通代表征求意见;调查组还多次深入基层,倾听不同群众的想法和要求,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研究,筛选出基层反映比较集中、代表呼声较大、问题比较突出、带有普遍性的询题。因此,这次专题询问提问深刻而有针对性,有些问题还非常尖锐,得到全体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
    2、在询问中增压力。专题询问,就是要让政府有压力,有更强责任感、紧迫感。应当说,这次专题询问对政府部门造成压力是大的。首先,问题提得直接、尖锐,特别有些问题非常实际、群众看得见、摸得到,政府必须作出“有”与“没有”的回答,作出“改”与“不改”的表态,很有压力。其二,部门负责人当面作出整改承诺有压力,尤其是有些问题整改确有一定难度,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物力、财力的。承诺,意味着责任;承诺,意味把政府荣誉“抵押”进去了。承诺带来的压力,确实有点大。其三,询问全程录像、向社会公开,让政府有压力。公开,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社会监督,如果整改不力、整改不好,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个压力不可谓不大。
    3、在互动中增了解。通过专题询问、一问一答方式,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加深了对政府工作情况的了解,增加了对政府工作繁重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今后提高建议意见的可操作性。区政府及职能部门通过专题询问,加深了对人大制度的认识,加深了对人大监督的理解,从而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认真接受人大监督,更加自觉地依法行政,努力推动工作。总之,专题询问为常委会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4、在参与中增意识。通过专题询问活动,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发现问题,更加直接地认识到自己的“代言”责任、“监督”责任,为民履职的意识更强了。同时,在询问中,委员和代表们会碰到许多法律法规问题、实际困难问题,感到“学到用时方恨少”的知识不足,从而增强“学习”意识。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专题询问中面对面地听取“民意”,更真切地感受到广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对“五水共治”的强烈要求,更清楚地看到工作的不足和问题,“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执法为民”意识增强了。
    三、思考与建议
    我区专题询问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规范和深化专题询问工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专题询问逐步推向常态化。专题询问作为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主题突出,问题集中,针对性强,是提高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的有效途径。专题询问“常态化”,越来越为人民大众所期待。如何推进专题询问“常态化”,充分发挥其针对性、直接性、互动性等特点,提升人大监督的实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建议在实践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加快出台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相关制度,使之专题询问更好地步入法制轨道,以提高专题询问的规范化程度和实际效果。
    2、沟通协调逐步推向适度化。专题询问前,组织者做好询问者和应询者的沟通协调工作,是必要的。但沟通协调中,必须把握好“度”。特别对询问者问什么,应询人答什么,不必过分强调。如果所有询题都事先规定,所有回答都事先准备,“专题询问”反倒不像真正的“问”和“答”,而像是一出人大常委会导演的“政治剧”,“做作”的成分太多、“演戏”的感觉太重,这对人大监督有负面影响。建议今后的专题询问中,不断完善专题询问的方式和程序,逐步减少“规定动作”,增加“自选动作”,以加大监督力度。
    3、询问全程逐步推向公开化。通过媒体联动和公民直接参与,进一步扩大公民对人大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人大工作的民主、公开化的发展方向,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因此,专题询问也应当不断提高公开化程度。建议今后在专题询问中,应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专题询问公开制度,扩大向媒体、群众开放程度,提高公民旁听询问过程的参与度,切实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工具,加强对外宣传,进一步增强监督的透明度。
    4、跟踪督查逐步推向刚性化。专题询问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推进各项工作。专题询问应“始于问而不止于答”,人大常委会后续的跟踪监督至关重要。如何加强跟踪监督,这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建议在今后完善专题询问的制度中,对于整改承诺的检查、整改措施的监督、整改结果的反馈等要有明确规定,特别是可以规定启动质询等更为刚性的监督手段,以更好地扩大专题询问成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