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
发布日期:[2013-08-20] 浏览

韩赵娜

 

    乌篷船是绍兴的一道风景,更是水乡流动的生命,是越文化中的精灵。
    绍兴乌篷船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不过南宋诗人陆游曾在《鹊桥仙》词中写道:“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词中“轻舟八尺,低篷三扇”,指的就是绍兴的乌篷船。可见乌篷船至少有800年历史了。
    乌篷船是水乡的独特交通工具,因船篷漆成“乌”色而得名。
    乌蓬船风行绍兴,决非偶然。在旧时铁路、公路、航空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水上交通成为江南人的主要选择。在“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古城绍兴,湖泊棋布、河流纵横,人们出门见水、邻水而居,乌篷船成了绍兴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乌蓬船旧时虽有大船和小船之别,但如今人们心目中的乌蓬船多是小船。这种小乌蓬船,在过去有着许多妙不可言的功能。特别绍兴众多的小河小溇,大船进去困难,而小乌蓬船则穿梭其中、往返自由,走亲访友、载运物品、坐船看社戏、捕鱼捉虾、游水赏景,乌蓬船均可派上用场。
    载客的小乌蓬船长6米左右、宽约1米,两头尖,中间宽,一般分三个舱,中舱铺上船板,再垫上席子,游客一般面向船头或船尾相向而坐,最多可坐四人,若人少时也可小卧;前舱最多可坐两人,但一般不坐;后舱为船夫的“工作区”,也可放一些什物。乌篷船船身狭小,人不能直立,否则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乌篷小船,悠闲地行进。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楫,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有时船夫在窄窄的船舷上,放一小碟茴香豆之类的下酒菜,手握一把小酒壶,呷一口加饭酒,嚼一粒茴香豆,悠然自得。这是绍兴一道特有的、亮丽的风景线。
    坐乌蓬船玩水,别有一番情趣。游客坐在乌篷小船上,既可观赏一路风景,还可伸手船外,击水嬉戏,十分惬意。即使躺卧船中,闭目凝思,静听船底的潺潺水声,也是一种享受。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在《山阴》一诗中写道:“镜中看竹树,人地总神仙。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有山多抱野,无水不连天。朝暮分南北,风犹感昔贤。”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其中“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一句,尤能体现绍兴景致的特色。这不仅仅是文人笔下的景色,也是无数人心中的向往。现在,不少游人到绍兴,一大目的就是为了去坐一坐心仪已久的乌篷船,体验一下船行画中的感受。河道或宽或窄,堤岸或近或远,村落时隐时现,“吱呀”、“吱呀”的桨声,“哗哗”、“哗哗”的水声,以及远处传来的鸡犬声,忽而是“山从树外参差出,水自城阴曲折来”,忽而又是“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所见所闻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陆路交通的发展,乌篷船退出了人们生产生活常用品的行列,已经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乌篷船制作工艺在流失。传统乌篷船制作流程大概有20多道工序,且都是手工活,现在这些“船作匠”都上了年纪,且多数改行,乌篷船制作工艺有失传之虞。另一方面,乌篷船 “船老大”越来越少,如今各大景区船老大普遍在60岁以上,且很少有年轻人肯学,乌篷船船老大后继乏人。
    尽管如此,绍兴当地政府仍把乌蓬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努力推介和发扬。2008年,绍兴乌篷船风情节以“夜泊绍兴”风情二日游的形式推向市场,让游客观看乌篷船和皮划艇的对抗赛,参与东湖的水上集市,享受“坐乌篷、品黄酒、看社戏”的乐趣,让乌篷船成为感受绍兴风情的绝佳载体。2012年9月27日,绍兴县旅游局、金地集团联合在浙江绍兴柯桥组织乌篷船船队巡游活动,该乌篷船船队由128艘乌篷船首尾相连组成,创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乌篷船船队世界纪录,把乌蓬船与融入现代旅游事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