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古镇十七桥
发布日期:[2013-06-27] 浏览

李贤生

    安昌古镇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古镇特色之一是:河道纵横,石桥众多。镇域三里长街内仅横跨南北街河造型各异的石桥就有十七座,故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称。
    安昌的小桥别具特色,千姿百态,古朴典雅。民间有“水乡古镇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三里十七桥,隔桥便是景”、“流水穿珠,船女织锦”等谚语,赞誉安昌的多桥多船。
    据《绍兴县交通志》载:“后唐钱缪建造安昌桥”,这是安昌建桥史上的最早记载,镇域内以桥命名的地名竟占21.8%。
    横跨三里街河的十七座石桥,每座桥都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些石桥均呈南北跨向,北面是商铺,南面是民居,民居又依水而建,这给居民出行购物带来方便。
    安昌老街的石桥名,很有寓意。有祈求人民平安吉祥的宁安桥、永安桥、庆安桥、瑞安桥、东安桥,有祈祷市场生意兴隆的利市桥、益市桥;有以佛寺为冠名的寺桥(普安桥),有以为民行善的绅商之姓为名的金家桥和魏公桥等。
    安昌古石桥有条石铺就的梁桥,有状若月亮的洞桥,有形似弓状的拱桥等。街上任意登上一桥,就能见到桥旁有桥,桥外有桥,风姿各具,层次多变。
    横跨安昌老街南北的十七座老石座,从东至西有:“高桥、水阁桥、颖安桥、寺桥、宏市桥、魏公桥、瑞安桥、安吉桥、利市桥、益市桥、新安桥、庆安桥、广济桥、宁安桥、清风第一桥、清墩江桥和金家桥。
    高桥建于明代,宋时原系木桥,相传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宋高宗路经安昌,有人搀扶他走过木桥。明朝中期,人们把木桥改建为石桥,桥虽不高,因人们怀念宋高宗曾徒步过桥往事,故定名高桥。
    水阁桥即安昌桥的前身,位于古镇安昌东市街端,横跨南北,北系城隍殿,南系油车弄,弄之东为同顺油厂,之西为百年老厂仁昌酱园。清康熙十四年(1675)僧悟澈募资重建,易名“永安桥”,俗称水阁桥。阁内供奉马太守、汤太守“二圣”塑像,纪念马太守东汉永和年间建鉴湖水利工程、汤太守明嘉靖年间造应宿闸。此桥为畅通泄洪流量,于1953年和1974年二次拆建更名为新建桥和安昌大桥。2012年又原汁原味复建为水阁桥。
    颖安桥由原东安桥(王家桥)移建。《安昌镇志》载:桥南北两岸均有东西向分叉踏阶,桥上立有石狮四只,栏板上有浮云松鹤、双鲤盘嬉雕琢。拱肩东西两面石壁附有四根半圆柱,顶上龙首傲踞,抱对刻有:圆月彩虹状石桥胜景,长街小河呈水乡秀姿。碧水贯街泽两岸居民,清风沐人宜四方游客。联语将桥的特色和景致概括无遗。
    普安桥位于安康寺北,故俗称寺桥,是座梁石桥,桥壁中密布极具沧桑的藤萝,据上海同济大学著名古建筑学家阮仪三教授现场考证,认为该桥呈元代建筑风格,是一座难得的古桥,目前已被列为绍兴县文物保护点。
    瑞安桥建于清雍正年间,桥头两端形态各异地立着四只石狮。桥系当时白洋巡检司驻街统制安昌棉花商市领班人瑞福生为方便两岸人们行走,发动花业商户出资建造,定名为“瑞安桥”,
    安吉桥是座高大圆形拱桥,建于明代中叶,桥的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底龙门石镌有圆凸形盘龙,桥体半月形,桥梁仍十分坚固,安昌镇已将它作为历史建筑,立碑保护。
    利市桥始建于明代中叶,因地处集市繁华处故而称之,又因桥上铺三条石梁,又称三板桥。著名的绍兴师爷马逸臣曾在一幅楹联中写道:“……南井弄,北京弄,弄对石桥。”他提到的此桥就叫利市桥。
    宁安桥在西市金家弄口,三孔排柱式梁桥,桥型结构精巧,中间桥墩用三根大条石垂直并列砌置。桥西壁石碑刻有“原名安宁,是座梁式石桥,建自康熙丙戊年……”桥西壁石碑字迹依稀可辨。从修桥碑记上可以看出修桥人的善心热肠。
    安昌古镇老街至今保存着的这些元、明、清代的石桥,显现了古镇神韵,也体现了石文化的深厚底蕴,石桥、光影,情调盎然。今天,这一颗颗灿烂的桥文化明珠已弥足珍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