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记扇
发布日期:[2013-04-19] 浏览

韩赵娜

    王星记扇,柯桥的一颗“艺苑明珠”!
    中国扇文化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在烈日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这便是扇子的初源。而扇子雏形真正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命臣以纸帛织物制成九根扇骨的摺扇,借喻天下九州一统掌下,为此尊为“扇祖”。
    自明代始,绍兴柯桥的制扇业逐渐兴旺。柯桥南部山区盛产竹子,为制扇提供了优质原料,加之绍兴是书画之乡,扇面题词绘画,更激活了扇子的艺术生命。当时制扇以扇庄、作坊为主,主要集中于柯桥集镇及周边周家桥、待驾桥、张溇等地,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王星记扇庄。
    王星记扇庄,始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作坊设在周家桥(距柯桥2公里),创始人王星斋;1909年(宣统元年),王星斋病故,其子王子清继承父业。王星记扇子,以细面绢扇、细色纸扇、影花扇、藏香扇、漏尘扇闻名于世,其扇选料考究,做工精巧,独具风格,为进贡之佳品,深得皇贵宠爱。
    建国后,王星记扇庄将分散的能工巧匠集中,和柯桥的宋寅记扇庄、张溇的民胜纸扇社、州山扇厂合并,于柯桥东官塘下岸的久富厅内挂牌成立柯桥王星记扇厂。20世纪60年代,王星记扇厂再度易地,迁柯桥西官塘(现柯桥卫生院址)。1974年,因生产发展需要,再易地迁柯桥大操场附近(现寺岔98号)。2000年,企业转制,整体转让给周雅定女士,现周雅定为绍兴县王星记扇传承人。
    王星记扇产品主要有黑纸扇、檀香扇、香木扇、白纸扇、公益挂扇、高档绢扇、冲花扇、舞扇等。黑纸扇是王星记传统名扇,工艺繁复,用料考究,人称扇中一绝。其棕竹需经断、劈,削成策片,再加石灰煮、焖、烙、大眼、接稍、光肩、锉头......扇面用桑皮纸裱糊,经折、做色,再用白蜡、木夕草擦揉,装牛角钉,然后绘画题词共72道工序,方能完成。扇骨采用安吉等地的棕竹,花纹美丽,柔软而富有弹性,扇面采用纯桑皮纸,涂刷数层诸暨产高同柿漆,质地绵韧细洁,色泽乌黑透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经久耐用,人誉“一把扇子半把伞”,其中用黄金、白银加工研磨成粉,画到高档黑纸扇上,是扇中上上佳品。檀香扇是以印度产檀香木为原料制成的,树龄需要数十年以上,木质细腻、坚硬,木质中含有天然的芳香油,香味纯正、淡雅,制成扇子,有“扇在香存”之誉,一把檀香扇保存数十年之后,香味犹在。
    柯桥王星记扇凭借卓绝工艺和浓厚文化底蕴,享誉国内外。1958年,周恩来总理把王星记扇子作为国礼赠送给印尼苏加诺总统。1963年,刘少奇主席出访亚非国家,带的也是王星记扇厂生产的黑纸扇。1998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专程派员到柯桥王星记扇厂赶制800把高档纸扇,作为赠送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访华礼物。1991年,王星记扇厂历时4个月制作了一把半径长3米、展开长5.8米、重40公斤的屏风巨扇,扇面采用七层牛皮纸盒一层真丝制作,扇边、扇骨分别采用毛竹、禾竹制作,由两位工艺美术大师执笔,将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搬上此巨扇,被上海吉尼斯列为世界之最。
    几度风雨,柯桥王星记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在继承、发扬和壮大中,以她传统的工艺、丰富的种类、优质的品牌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扇子王国”,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称的黑纸扇,清香四溢、且扇存香存的檀香扇,高雅端庄的白纸扇,隽秀美丽的细绢扇,气度非凡的挂扇,婀娜多姿的绸舞扇,价廉物美的香木扇……
    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西班牙、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2010年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上,“王星记”扇被指定为赠送参赛选手的礼物,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参赛选手和观众的喜爱,大大增加了柯桥王星记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为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星记扇在绍兴历史上曾大放异彩,也为绍兴县出口创汇、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但如今随着新兴电器设备的不断涌现,传统制扇业面临着手工技艺失传和市场日益萎缩的困境,如何让这颗“艺苑明珠”——王星记扇在新时代再放光芒,是摆在政府和新一代制扇人肩上的一项重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