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静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经济时指出:“实实在在的增长,这里面有四个要求,首先是物质财富增加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其次是没有负效应或把负效应做到最小的增长;第三以民生为导向,改善民生的增长;最后是实事求是,稳中求进的增长。”我们企业也要紧紧围绕这四个“增长”,坚持“实实在在”,以进一步提升企业“正增长”能力。
一、靠创新机制来驱动。企业创新机制,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要创新实的用人机制。企业引进人才,最终还是要“实用”,不能单一地盯在“学历”上,而应该“学历”和“实用”两者兼顾。如果有实用价值和发展前途,不妨先放低学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二要创新严的淘汰机制。不管是企业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员工,都应实行短期聘用制,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应定期进行德、能、勤、绩定量化考核,不达标的坚决淘汰,以形成一种从上到下优胜劣汰的用人环境。三要创新活的激励机制。要善于把握好奖罚这个激励机制,视其效益,拉大距离。特别是对于有贡献的人要实行重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里的激励措施,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有精神层面的。对精神层面,要创设新的载体,力求做到有新意、有深意。
二、靠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目光。一是要树立忍痛割爱的勇气。为什么改革开放前的一些“工薪阶层”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就是因为他们当时只看眼前利益。因此,企业对自己产业要有理性认识,尽管现在日子好过,但是如果产业过剩,那么迟转型不如早转型,当机立断、忍痛割爱是条大路。否则路越走越窄,想掉头就来不及了。二是要保持科技创新的朝气。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核心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是两大引擎,所以必须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因此企业要看准高产出、低排放、无污染这个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一门心思地致力于行业间关键性、共同性的技术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要花足可持续发展的力气。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投入。虽然投入有风险,但不投入是没有出路的。那种只想着产出,不愿意投入的企业,显然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力气。所以企业必须增强投入意识,加大投入力度,致力攻克制约企业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问题。
三、靠“民生工程”来推动。民生工程,不仅仅是政府的专用术语,也是引导企业发展的一盏引路之灯。一是要深入民间找产品。要在民间收集有关的产品信息,了解老百姓对产品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要从老百姓中的宏观和微观两个需求上着手作调研。譬如现在的老百姓期盼环保绿色节能产品,那就是企业产品生产的出路和方向。二是要深入客户查产品。产品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它靠时间的打磨来亮质,因而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客户最有发言权。因此要经常性地深入客户这个“情报站”,诚诚恳恳地查询自己产品的使用状况和缺陷问题,了解同类产品的信息状况。这样的查询,即便花钱也是值得的。三是要深入民心造产品。有了前期的调研和查询后,依旧要顺着民心这个方向生产产品。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外部形象,求美观、求大方,更要注重内在的品质,重实惠、重实效。
四、靠稳中求进谋发展。“稳”是发展的基础,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一要稳方向。方向是一个企业的目标。首先是要看准大形势大趋势,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其次是企业在此基础上出台政策措施,保证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以给员工吃定心丸。再此是政策措施要结合企业实际,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有合理的利益分配,让员工在政策措施的指引下有甜头可尝。二要稳转型。企业谋求发展的主要途径靠转型,而转型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任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慎之又慎。所以在产业转型、市场转型、管理转型、经营转型等方面应力求实实在在、稳扎稳打,不能冒进和草率。三要稳队伍。队伍的稳定,是经营好企业的保证。要提升队伍素质,特别是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要提升关爱热度,努力为员工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员工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前途高地;要提升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织起一张精神大网,让员工在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中提升精神气质和做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