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环境整治“持久战”
发布日期:[2013-04-17] 浏览

——在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葛美芳
(2013年3月13日)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去年我们安排了代表视察,今年又以长效机制落实为重点安排主任会议,进行连续督查、跟踪督查,足见环境卫生工作之重要,意义之重大。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情况,前段时间,我和农经工委同志专程赴稽东、平水、齐贤、湖塘、夏履等镇街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踏看了村庄、道路、垃圾中转站、美丽乡村示范点的环境卫生情况,并召开了座谈会,倾听了当地一些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全县主管单位——县农办的意见,形成了一些想法,现抛砖引玉,先发个言。纵观我县去年以来轰轰烈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两句话不能不说,一是成绩卓著、成效显著,不能抹杀;二是问题尚有、难题待破,不能莫视。
    成绩卓著、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工作措施、工作力度和工作成效上。去年以来的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县委县政府一声号令,全县上下闻风而动,决心大、行动快、作风实、干劲足、措施新、办法多、成效明、评价好。可以用五个“前所未有”来形容、来概括。一是动员之广、参与之多前所未有。各镇村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推进、全天候保洁、全身心投入、全过程监管。二是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可以说在乱搭、乱建、乱堆,路面、墙面、河面,村口、道口、门口,绿化、彩化、文化上都作了全面的清理和修复布置。三是决心之大、措施之实前所未有。各镇街下铁的决心、用铁的手腕、订铁的纪律、用铁的措施,建管并重,堵疏并举,奖罚并用,攻坚克难,强势推进。四是作风之实、干劲之足前所未有。全县广大镇村干部弘扬“八小时内抓紧干,八小时外多奉献”的精神,倡导“白+黑”、“5+1”的工作作风,牺牲休息天,放弃节假日,啃骨头、拔钉子、打硬仗、攻堡垒,打了一仗漂亮的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五是成效之大、评价之好前所未有。刚才,农办高主任报告中的一大堆数据足以说明全县环境整治的成效。值得欣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整治基本众口一词,普遍反映环境整洁了、设施修复了、景色漂亮了。群众的评价是最好的奖赏,群众的认可也是政府工作的最高标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得到了群众的响应与好评,难能可贵,从中折射出了政府工作必须体现民意、紧扣民生的重要意义。这里还要提及的是,县农办作为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牵头部门、主管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搞调研、做参谋、出政策、抓考核,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动了不少实用、有效的脑筋,值得充分肯定。
    问题尚有、难题待破。刚才,高主任在报告时列出了“区域之间不平衡、六乱现象在抬头、长效保洁未到位、垃圾出路待解决、整治资金有缺口”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都很认同,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有些还比较严重(如“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反弹最明显;设备不够、资金短缺要求最普遍;厕所改造、异地搬迁困难最集中;垃圾出路、焚烧填埋反映最长远),需要一一加以突破。 但这次我们更关注的是寻找和破解确保长效运行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觉得农村环境卫生要保持长效性运作、常态化管理,根本和关键的问题在于“意识、标准、机制、资金、方式”等五个问题上。意识,就是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还有许多不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障碍。意识看是虚的,无关紧要,实是上百年来形成的陋习,根深蒂固,很难撼动。标准,就是农村环境卫生的目标要求。过高的标准、不符实际的标准、落实不了的标准、一刀切的标准,都不是好的标准、正确的标准。机制,就是如何保持常态化运作的制度性机制。这不是几句套话和几个阶段性的文件,而是条理清晰、保障有力、关乎长远的制度性规章。资金,就是用在环境卫生上的人、  财、物。问题是钱从何来?能否持续?方式,就是以何种方式运行,譬如,村自为战,还是以镇为主,或是全县统一组建环卫队,“一把扫帚扫天下”等等。另外,我在去年县领导环境整治汇报会上谈到的“四个防止和避免”也都或多或少有所存在,这“四个防止和避免”,就是①要防止和避免“一阵风”式的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由来已久,需要“攻坚战”和“持久战”相结合。去年集中整治是“攻坚战”,之后就是“持久战”,常态化工作。②要防止和避免政府大包大揽。政府的推动是必然的、必要的,但最后一定要成为村级组织和村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村民自我组织、自我觉悟、自我改造的过程。③要防止和避免急功近利。不能以应对上级检查、应付上级考核的方法搞整治,做表面文章;也不是简单的扫扫地、清清河、种种树、刷刷墙,而是包括社会公共环境、个人家庭环境、基础设施改造、制度队伍建设、政策资金保障、居民素质提升等一系列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④要防止和避免脱离农村实际。一定要根据农村实际,考虑农村现状,体现农村特点、兼顾农民意愿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譬如,要考虑贫富差距大、多元化谋生、农机具堆放、农产品收藏、零星式养殖等情况。
    根据上述情况,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1、要千方百计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农村环境涉及每家每户,没有群众的参与和自觉行动是很难达到长效的。行动是思想的表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两者互为促进、互为因果,必须同步推进。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宣传教育,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黑板报、宣传墙、电子屏、倡议书、标语、图片、先进典型、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环境整洁光荣,脏乱差可耻的强大论氛围,使环境卫生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要健全完善符合实际的环卫标准。标准的不切实际往往会造成基层和群众无所适从、无法落实的情况,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影响基层工作者积极性的发挥。环卫工作的标准要分门别类,集镇与农村、山区与平原、重点地段与一般地段、样板示范区与普遍要求区等都要有不同的具体标准,而且有些标准也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
    3、要制度化构建职责落实的长效机制。可建立“户为基础,村为主体,县镇主导”的运作机制。户为基础,就是将着眼点、落脚点放在户上,如实现门前三包等;村为主体,就是把村定为责任主体、工作主体,以村为单位,村自为战,搞好环境卫生。县镇主导,就是县镇作为政府部门负责出台政策、制订标准、宣传发动、检查考核、帮助解难、扶持激励等。这样户、村和县镇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同时,将这一机制刚性化、制度化。
    4、要足额长期保证环卫的运作资金。“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是做好任何工作的三要素,核心的问题是要有钱去做事,环卫工作应该说是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由政府为主出钱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县镇两级政府应编制方案,列入预算。现在许多村通过去年的集中整治,已经感到“垃圾清光,积累用光”,要保持长效在资金上已是力不从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县镇比例如何出,山区平原差别如何体现,都应在调研、测算的基础上来确定,一旦确定就要稳定政策。
    5、要大胆探索行之有效的环卫方式。好的方式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认真总结经验,挖掘先进典型、提炼可供推广的模式。同时,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进、消化、吸收人家的做法未尚不是一条捷径。据说,省内的玉环,省外的潍坊,全县统一“一把扫帚扫天下”的做法非常成功。可以去学习考察,为我所用。
    总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难在长效、贵在坚持,最担忧的是反弹,要避免的是松劲。希望通过人大的督查、政府的努力、群众的参与,我县的环境面貌能长期保持整洁的良好态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