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漱玉
兰亭“鹅池”石碑上的“鹅池”两字史称兰亭书法一绝,为兰亭书法圣地的第一个景点。它是位于鹅池畔的一个三角形碑亭,上书“鹅池”两字,相传是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所书。“鹅池”两字,铁划银钩,龙飞凤舞。仔细观察,两字书法风格、笔墨粗细略有不同。“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为王献之所书。单从笔画看,“鹅”字较细,“池”字则较粗。
关于王羲之与鹅的故事,还有一个传说。自古以来,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那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衬托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他在河边看着看着舍不得离开,就要求那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着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给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书,那群鹅就被他带回去了。
那为何一块碑会是父子俩所书呢?这里面也有一段传说。一日,王羲之入神地观赏着鹅,池水倒映着白鹅可人的模样,便来了兴致,泼墨挥毫,写下一个“鹅”字。刚要写“池”字时,忽然听见皇帝的圣旨到了,他只好搁下笔去接旨。这时,他的小儿子王献之便趁机在后边补写了一个“池”字。据说王羲之共有7个儿子,王献之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与父亲一样,刻苦磨练书法技艺,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还有了“破体”之称的创新,被后人称为“小圣”。至今,民间还流传着“王献之练字”的故事。因此,由这两位伟大的父子书法家联手书写的一块石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岂不是书法史上的一绝吗?
“鹅池”亭原在现亭之外,原亭于1963年被洪水冲毁,现亭是1980年重建。“鹅池”石碑系清同治年间所立,石头采自东湖,碑高193厘米,宽86厘米,厚28厘米,在文革中曾受磨难,幸亏当时在这里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县防疫站金医生等诸位有识之士竭力保护,将此碑藏于右军祠内的右上角处,才逃过劫难,完好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