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生
安昌老街中的箍桶作坊,是安昌的手工业文化,它犹如百草园中一朵争艳的奇葩,在古镇安昌的历史长河中璀璨闪光。
箍桶业亦称圆木业。因箍桶师傅生产的物件,如脚桶、水桶、米桶、吊桶、担桶、挽斗、囤窝、淘锅、盖、盘等都系圆形,所以有圆木业之称。箍桶往往有加固用的竹箍、铁箍及铜箍,这种活计也就有了“箍桶”的称谓。过去,用什么样的桶箍,可以反映置桶人家的生活水平。最好的是铜箍,铁箍次之,最差的要算竹箍。
安昌箍桶这个古老的行业究竟从何开始,现已难以考证。在绍兴民间的传说中,木工的祖师爷是鲁班,他的妻子因发明了箍桶而成为箍桶业的祖师婆,相传她是坐在烧火凳上,边烧火,边将鲁班造房用剩的木料派上了用场,箍成锅盖、盆之类。烧火凳后来也演变成了箍桶业特有的长推刨,劈柴刀也演变成了箍桶刀。这在安昌是箍桶匠口中传下来的话题。
安昌籍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俗文学家娄子匡(1907-2005)在他所著的《绍兴故事》一书中,有一则《箍桶师傅的女儿》的民间故事,后来这则故事被改编成了人们喜欢的越剧和莲花落《九斤姑娘》。
箍桶的工具五花八门:长短锯、弯锯(钢丝制作)、斧头、大小不等的平、圆凿及平圆锉刀、圆规、墨斗、虎头嵌,各种用途不一的特殊木刨、平刨、圆刨、板凳刨等等。
安昌箍桶的品种齐全,花样繁多。箍桶师傅手艺精湛,技术高超,工艺特别讲究。在制作上做到成品器具紧实,内外平整光滑。
据安昌一些年迈的箍桶师傅介绍,箍桶师傅最难做的物件是《龙凤斗》,《龙凤斗》亦称挽斗,就是《九斤姑娘》中所说的有底无盖加柄桶。旧时系嫁囡嫁妆的必嫁品,是放在马桶箱上洗手用的,挽斗柄上刻有龙凤图案,有的索性将柄头雕出龙凤头,故称龙凤斗。
箍龙凤斗,先出坯料,用推刨推出圆角度,施上龙骨(竹钉),涂上黄鱼胶,鱼胶掺上适量的水,放入铁锅,用文火煎,成黏糊状即可,然后用蔑箍住圆板,斗坯在刨花火堆中烤里爿,烤外爿,目的使黄鱼胶均匀分布于木。在通风处搁2-3天,里爿料光,内底割槽,上好底板,再光外爿,套好上下铜箍,最后一道环节是在柄顶刻上回纹,柄背刻出龙凤图案。一只好的龙凤斗,放在水中,不偏不斜,重心平稳。掌握了做龙凤斗的技巧,做其他圆件也就得心应手。做龙凤斗费时,一般需要三工,故也称“三工龙凤斗”。
旧时,安昌的箍桶作坊大都是店坊在一起,箍桶作为传统技艺,是师傅授艺、徒弟拜师学艺的师徒模式体系。产品现场交易,有的还按需定制,供应邻近的四方百姓,还有萧山瓜沥、党山、头篷、义盛、西兴、长山头的商贾常来采购。手艺好一些的箍桶师傅经常被请到那些为女儿准备出嫁的人家去做嫁妆,一做数月。
1956年,安昌箍桶业在全县成立了一家唯一的园木生产合作社,过去分散式的箍桶店坊集中到一起生产,他们的生产资料折价入股,集体经营,计件取酬,自负盈亏。归口绍兴县手工业合作总社领导,当时园木社有职工16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制的澡桶、马桶、水桶、脚桶,特别是家庭卫生间的革命,抽水式马桶、陶瓷面盆、浴缸、整体浴房等等卫生洁具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木制箍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箍桶匠的生意也逐渐清淡,园木社撤并,箍桶师傅被迫转行。
2000年随着古镇安昌旅游业的开发,张记、鲁记等三家箍桶作坊相继开业,这些箍桶师傅靠自己的聪颖才智,以传统的手工工艺,使这门古老的行业重新焕发活力。他们采取了三项创新,一是恢复生产旧时用品,如米斗、升箩、米桶、三鼎红脚桶等10多种还有使用价值的圆木件;二是推陈出新,将传统的产品缩小二至八倍,成为工艺美术品。如桃子饭桶、西瓜饭桶、八角饭桶、二龙抢珠饭桶、单线装饰巴桶、神仙桶等,他们在圆件上雕刻四头凤、蝙蝠、石榴、如意、寿桃、荷莲等图案;三是开辟生产竹制产品,用毛竹制成笔桶、茶杯、酒杯、酒吊、担桶等系列产品,使圆木件极具收藏价值。
他们生产的箍桶产品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眯,产品供不应求。一位日本游客在“张记箍桶”作坊中一下子就买下了二龙抢珠饭桶、有盖雕花面盆、樟木双全水果盘等四件物品,并连举大拇指说OKOK。
如今,箍桶这门古老的行业,已成了古镇安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作为绍兴特有的越地风情,已被列为绍兴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