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舍:日出万丈绸 集聚万家商
发布日期:[2012-10-12] 浏览

梁 丽

    “水长人家浸稻秧,蚕生女手摘桑黄。”“采桑蚕妇念蚕饥,陌上匆匆负笼归。”这是陆游在《农桑》中对妇女采桑养蚕的生动诠释。自鉴湖建成以后,栽桑养蚕、男耕女纺,为出万丈绸提供了原料,也成为了千家万户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来源和重要途径。曾有“小上海”之称的华舍,早就享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
    据华舍街道村落文化卷记载,华舍纺织始自三国吴主孙权之妹孙尚香。时孙权为要刘备归还荆州,设计让其妹孙尚香(刘备之妻)探望母病回江东,作为勒迫刘备归还荆州的人质扣押。孙尚香不满兄长孙权的所作所为,便面请母亲吴国太允诺,来到越地的华舍蜀阜修行。其带来的使女是蜀国,能织蜀锦,蜀国的纺织技术便在吴越这块土地上流传开来。
    《浙江丝绸史》记载: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15年间,以生产(丝绸)生货为主的山阴县华舍一带,生产不断发展,绸市日益旺盛。机户从586户增加到1059户,织机从880台增加到2650台。华舍纺绸、大绸名扬浙江。“泰和裕”“新泰和”“新裕和”“惠记”等绸庄牌子最老、声誉最高,其中“惠记”绸庄旺盛时期年购销绸达3万匹;江北溇“赵庆记”绸庄,年营业额达五十万元之巨,其“奎”字号纺绸曾闻名全国。绸市的繁荣,带来百业兴旺,民国初期华舍已有“庆昌”“永昌”等钱庄,绸庄与钱庄林立,饭馆、茶馆、旅馆商贾盈门,因此被誉为“小上海”。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舍的纺织业得到新的发展,纺、织、印配套成龙,年产各类布料一亿米。1996年成为全县第一个纺机无梭化乡镇,进入新世纪,华舍的纺织产品不断精益求精,成为全县重要纺织生产基地。华舍近批“中国乡镇之星”、“浙江省纺织工业专区”等殊荣,一直保持经济繁荣、商贸发达、人杰地灵的优势。
    在阔步迈向转型升级的大道上,华舍采取提质增效,做精纺织的发展策略,鼓励优势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做精纺织业。以华舍涤纶厂和众华家纺为龙头,在现有近50家纺织企业中,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加强内部管理,通过转型一批、淘汰一批、扶优一批,逐步形成纺织产业差别化和品牌化,提高纺织产业的附加值,从“日出万丈绸”变为“日销万丈绸”。
    同时,把机械建材、住宅产业化作为主导产业,把培育新能源等新兴行业作为主攻方向。2008年以来,华舍“关转搬停”21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柯迪隆纺织”、“华宇印染”等年产值逾10亿元的大型传统纺织企业。统计显示,目前华舍传统纺织行业比重已经从75%下降到26%。
    如今的华舍,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人来人往。华舍在“取”与“舍”中实现了华丽的转型。永利大厦、时代广场、国贸大厦、万国中心等高耸在金柯桥大道两侧,中海国际广场、新天马大酒店、汇金国际广场屹立在群贤路和笛扬路交界处……这些万商云集的商务高楼,拓展了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空间,向天空展示着一个潜力无限的财富梦想。
    国元证券、浙商证券来了,上海银行、恒丰银行、民生银行来了,美国金仕堡健身会所、美国速8商务连锁酒店来了,海纳百川演艺浴场、祝家庄酒楼、鹏程电器商场开业了……金融界、商贸界、娱乐休闲界、酒店餐饮界等现代服务业的大佬们,都争相赶往华舍,奔赴这场财富盛宴。
    广袤的商业腹地,准确的业态定位,华舍在各路商贸资本面前拥有足够魅力,海内外商家纷纷看好华舍未来。街道正全方位引进金融、中介和品牌餐饮项目,努力打造金融中心、企业总部和新兴服务业区。
    当年出万丈绸,如今聚万户商,日新月异的华舍让财富不断拔节,让投资者欣然向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