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奎 詹 瑾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群众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的“住有所居”就是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体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近年来,孙端镇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列入工作日程,并开展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孙端镇农村住房困难情况
孙端镇位于绍兴县东北部,镇域面积31.2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3.9万余人。近几年来,农村住房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群众呼声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据初步统计,全镇共有住房困难户400余户,其中经济困难、住房困难的双困户44户,另有一部分群众属于住房紧张户,希望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农村住房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地指标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受到严格规控,同时上个世纪农村批地建房的模式也耗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迅速逼近警戒线,到本世纪初,很多村里只能开始实行每年批两户的计划控制。
2、需求持续增长。旧有的农村建房模式,很多只能满足当时一代人的住房需要,随着农户的子女长成需要结婚分户,以及新一代的陆续出生,新的建房需求又不断产生,由于历年所产生的建房需求得不到及时消化,逐年累积就形成了住房困难户日益增多的局面。
3、旧房闲置浪费。目前几乎各村都有破旧老房,特别是有不少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些房屋有的是连片的,如果个别翻新会影响前后邻居采光、出入等问题,有的是零星分布,重建不符合各村在社区总体规划中的布局设计,因此无法有效利用其建房价值,形成独特的“空心村”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浪费。
二、孙端镇农村住房解困工作实践
2007年,孙端镇率先在皇甫庄村启动试点,建设农民公寓,解决住房困难户建房难题,成为全县的样板。此后,孙端镇继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采取了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住房解困有效举措。截至目前,全镇70%的住房困难户居住条件有所改善,44户双困户的住房难题全部解决。
1、与旧村改造相结合,重点抓好农民公寓建设。
“空心村”问题的存在,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也对农村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孙端镇鼓励各村开展“空心村”整治,建设农民公寓,实现村庄环境变美,农民住房脱困。
一是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皇甫庄村在2007年开展“空心村”整治,建设农民公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由于改造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该村在反复听取群众意见、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订了“空心村”改造方案,决定分4期进行,第1期主要是村中心学士溇地块,镇、村干部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广泛宣传,耐心解释,向群众讲清讲透“空心村”改造的意义和要求,发动干部、党员带头拆,终于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56户83间房屋的拆除工作。随后,该村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式样、统一管理”的原则建造了4幢跃层式农民公寓,一举解决住房困难户48户。2009年,第一期农民公寓交付后,皇甫庄村又建设了二期12层的小高层农村公寓,再次解决住房困难户33户。目前,第三期农民公寓建设也已经提上了村干部的工作日程。
二是学习借鉴,有序推广。在皇甫庄村试点的基础上,孙端镇积极鼓励引导各行政村合理利用闲置土地,主动开展旧村改造,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经济适用”的建设要求,实施农民公寓建设,2010年以来,已有三个村利用闲置土地实施了农民公寓建设。其中,与皇甫庄村紧邻的小库村干部率先前往皇甫庄村参观学习、借鉴经验,经过实地踏看和征求意见,把村内教育网点调整后闲置的小学利用起来,连片整治附近的老房,共盘活闲置土地1500平方米,建设农民公寓2幢20套。随后三条溇村盘活土地600平方米,建设农民公寓1幢16套;许家埭村盘活土地约4000平方米,建设农民公寓2幢52套。这三个村共计建设农民公寓5幢88套,总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目前已经全部交付使用,其中78套用于解决住房困难户和住房紧张户的住房问题。
三是加大力度,不断推进。为了让更多的住房困难户早日住进农民公寓,实现住房解困,孙端镇要求各村开展全面摸底调查,挖掘可利用的“空心村”土地资源潜力,尽早启动改造和建设工作。目前,许家埭村计划对乐杭自然村实施整村改造,改造拆迁共涉及农户118户,拆迁完毕后可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经绍兴测绘院规划设计,计划建造排屋(含双联)6幢共计24户,多层7幢共计128户,房屋建成后,可解决住房困难户80户,并为第二期空心村改造提供置换资源,从而盘活土地25亩左右。此外,三条溇村和樊浦村也制订了新的“空心村”改造建设计划,即将实施。为了保障启动资金,孙端镇还联系了瑞丰银行开展银—村对接工作,共授信1100万元,其中许家埭村获700万元。
2、与人口集聚相结合,大力推进宅基地置换工作。
宅基地置换是加快人口集聚、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孙端镇切实抓好各项前期工作,确保宅基地置换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一是充分调研,制订细则。经过调研走访和意见征询,出台了《关于推进孙端镇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居住的实施细则》,对置换原则、置换对象、三种置换方式的具体置换政策、置换工作流程和置换要素的认定等一系列细节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定,确保宅基地置换工作有据可循。
二是广泛宣传,解读政策。采用村干部入户走访、村民代表大会传达、广电站设专题等多种形式向农户宣传政策,并主动在各村轮流设点接受群众对相关细节咨询,由于宣传发动到位,首批就有110户农户表达了宅基地置换意向,其中以房换钱21户,以房换房89户。
三是联合把关,严格审核。对宅基地置换意向农户递交的各项资料,由镇政府牵头,土管所、派出所等部门联合把关,严格按照实施细则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和认定,由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确定40户农户参与县联合会审,最终有33户通过会审,列为第一批宅基地置换对象。
四是落实规划,预征土地。确定了孙皇公路北侧靠近集镇核心区块的一块土地用于集中居住区建设,并于2011年7月底完成了土地预征工作,共计54.86亩。集中居住区一期用地面积约30亩,委托绍兴县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规划为水电信息入户、绿化景观遍布、环卫设施配套的现代小区,主要为5层住宅,分为大、中、小三种户型,共可安置215户。
目前,宅基地置换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但由于受土地指标限制,尚未启动建设。下阶段,我们将积极向上争取,待土地指标落实后,马上启动建设。该项目建成后,还将作为全镇的保障性住房,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宅基地置换、住房解困和廉租房工作提供房源保证。
3、与助贫帮困相结合,全面解决“双困户”住房难题。
针对经济困难、住房困难,自己无力改善住房条件的“双困户”,孙端镇通过四条途径,使44户“双困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一是灵活运用旧房调剂手段。除拆迁安置以外,另有一部分成功购买农民公寓房或参加宅基地置换的农户,原有旧房原则上应予以拆除。在实际操作中,孙端镇视社区总体规划和房屋新旧程度,将部分位于社区规划保留区内且居住条件良好的旧房统一纳入调配管理,由各村结合本村农户住房解困需要实施调剂,优先保障“双困户”居住,并协助落实办理相关手续。全镇共有12户“双困户”通过调剂手段,解决了住房难题。
二是切实抓好破旧住房改造。针对部分农户住房急需维修但经济困难自己无力实施的,孙端镇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并要求所在村按一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采取“财政补一点,村里助一点,农户出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视房屋实际情况,在规划允许的前提下,对原来的破旧住房实施修缮、改建或扩建。对残疾人或独居老人困难家庭,没有能力实施房屋改造具体工作的,由所在村负责完成旧房改造。近几年,通过这一途径,解决了全镇48户住房困难,其中12户是“双困户”。
三是认真落实住房廉租工作。针对部分住房困难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的情况,镇政府积极与房管所沟通联系,共同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问题。具体是根据“双困户”的意愿,或提供公租房,并由政府代为支付租金,或自行租房,政府按相关规定给予补贴,增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租房能力。目前,全镇共有3户“双困户”享受了免费租房的政策,16户“双困户”获得了廉租房补贴。
四是创新实施镇村联建方式。对极个别没有收入来源、经济特别困难、确实无力筹集资金的无房户,且不能通过上述几种办法实现住房解困的,镇政府积极与所在村开展沟通协商,由镇村两级共同出资,所在村落实人员新建住房,供“双困户”居住。去年孙端镇在吴融村采取镇村联建解困方法,解决了第一例无房户的住房困难。
三、思考和建议
要搞好农村住房解困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责任当头,积极寻求途径。责任是动力、压力。只有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在现有的条件限制下挖出潜力,找到途径,多措并举,解决农民住房困难。因此,要做好农村住房解困工作,镇村干部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真正对农民群众有真感情,对工作真用心。
2、要严格规划,做到节约用地。土地资源有限,今后将越来越紧张。因此,要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在第一位,把建设农民公寓作为住房解困的重点,特别是要做到科学规划、严格把关,高效利用土地。
3、要鼓励支持,适当政策倾斜。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上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对农村住房解困工作适当作出政策倾斜,如简化办事程序、减免建设规费、保障用地指标等,尽可能为农村住房解困工作创造有利环境。
(作者系县人大代表、孙端镇镇长和孙端镇人大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