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民心理 争取农民配合
发布日期:[2012-10-11] 浏览

杨国胜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然有一个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从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到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在此进程中,工业化必须征用大量土地,城市化面临置换农民、城乡必须协调发展等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与现代工业、城市文明的矛盾必将凸现出来。作为发达地区的绍兴县,这种矛盾到来得更早、更甚。我县近几年大面积涉及农民的工作越来越多,从“双清”、“拆违”、环境整治到征地拆迁,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广大农民的充分理解、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直面农民的镇村干部普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中也真切地感受到农民复杂而脆弱的心理,深刻地体会到关注农民心理、争取农民配合对于做好农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鉴于此,本人在重点选择两个村作“解剖麻雀”式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期望就密切关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农民心理作些有益思考。
    一、关注农民心理的必要性
    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中包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根本利益。农民是党和政府在农村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最终承受者,是做好全部农村工作的基础。了解农民,有着极为现实的重要作用。了解农民,可以使我们政策更具可行性。现在许多政策者涉及到农民,如果了解农民,制定政策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力,政策就比较可行;反之,政策执行会有难度。了解农民,可以检验我们的工作。农民对我们工作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肯定会从他们的言行、心理上表现出来。了解农民,可以掌握民情。农民的每一句“牢骚”,每一个行动,都会反映他们的真实愿望。了解农民,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好的工作载体、抓手与办法,只有深谙农民心理,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二、当前农民心理的主要表现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农民的支持与配合。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此时,农民的情绪十分活跃,各种心理也表现得比较充分。在多年基层工作实践中,我们对农民心理有了较为深入的观察和思考。“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怕”是对农民的生动写照,启示着我们去理解和领悟农民的心理。本文认为,农民除了善良、勤劳、朴实、坚韧、忠厚、热情等较好的品质以外,当前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心理特征,主要是:
    1.对个体利益的充分关注。这在征地拆迁等工作中可以得到显著印证。拆迁的价格、安置的标准等都是农民关注的焦点,稍有处置不当,农民的情绪很容易急躁、激动,牵制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对个体利益的关注是人的本性,而农民最讲求实际,最容不得半点虚伪,事关切身利益更易偏激。当这个关注过度时,便成为我们开展工作的阻力,事关农村整体、长远发展的决策很难得到贯彻。在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取信于民,决不能犯“狼来了”的错误。
    2.对生活前景的相对迷茫。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农民对自己的生活前景感到迷茫。他们认为:虽然现在不想种田,生活也比以前好多了,但田不能丢,也得有点积蓄,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尤其是一些老人,对未来更为彷徨,这种迷茫表现为对就业、社会保障、生活变故等产生担忧。究其原因,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搏和科技文化水平的局限,因而跳不出狭小的圈子,对宏观形势、发展趋势及自己的人生坐标难以把握。他们虽然也看到新型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城市文明,但去承认去实践却需要时间、勇气与信心。农民固步自封的心理非常不利于我们开展前瞻性、开拓性的工作。
    3.对农村传统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我们看到在广大农民身上闪耀着勤劳、善良、朴实、热情的传统优秀品质,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新旧文化的激荡,也使某些传统变得矛盾,而且矛盾心理普遍存在并有些反复无常。农民有时因通情达理而倍显可亲可爱,有时又表现出蛮不讲理或不可理喻的一面;有时是朴实重情的善良农民,有时又是自私狭隘的“世俗小人”。比如在乡企农民职工缴纳养老保险中,他们既有对老年生活保障的担忧,又舍不得眼前个人出一份钱。在土地征用中,不少农民口头上说不愿被征用,背后却又在打听多少钱一亩,甚至在我们工作略有停顿时,因怀疑不征了而有些失落,但这两种不同的心态都是农民真实的心理反映。如果我们不能敏锐地把准农民这种复杂多变的矛盾心理,就难以有效工作。
    4.对民主政治的片面理解。在当前制度交替时期,农村干部感到工作难做,老手势不行,新办法不灵,这其中农民对民主政治的片面理解是很重要的原因。我县这几年在村级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改革的力度很大,群众也比较高兴。但农民不理解民主是个辩证的概念,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理解为民主,过分强调个人愿望而忽视集体意志,因而动不动就以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同意”、“胡搅蛮缠”、“集体上访”、“告”等形式来抵制,甚至理解为民主就是“不要你们管”,把必要的引导认为是不民主,称“既然是叫我们代表开会讨论,就不能有框框”。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既不能简单粗糙,更不能硬干蛮干,要耐心细致地做通工作。
    三、当前农民心理的成因简析
    以上在农民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特征,既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一成不变,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下各种因素相互激荡并在一脉相承中逐渐形成的,其中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原因,是否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社会转型期的“正常现象”。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之中,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相应要求广大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处事方法等。可是,人的观念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迁,作为特殊阶层的农民,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其内心深处的意识与观念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改变,“守旧”、“顽固”、“偏执”常见于一些农民的心理。新的制度建立后,新旧意识会有相当长的冲突时间,“处事情绪化”、“逃避竞争”、“怀念过去”、“嫉妒先富一族”等现象在农民中普遍存在。在接触农民中,经常可以听到他们讲“解放初”、“毛主席的时候”怎样怎样,当年自己如何如何等。因此,这是社会多样化冲击,农民跟不上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不妨称之为“正常现象”,需要假以时日,耐心引导。
    2.合理要求的不恰当表达。我们在农村工作实践中,常碰到一些农民态度“蛮横”,情绪激昂,可是静下心来与他们细谈时,也就是一些很小的事引发的,完全可以解决,而且只要方法对路,农民其实很好说话。由于民主政治建设尚未最终定型,农民会习惯在心理上认为干部与老百姓之间存在目标差异,他们需要以一种“绝对民主”的方式来反证干部的诚意,进而证明自己的价值地位(这恰恰说明农民心理脆弱的一面)。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法制观念谈薄,因此,在表达一些合理的要求时,常常不能控制情绪,不会掌握分寸与方式,使干群沟通发生困难,甚至陷入对峙僵局。而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方式方法问题,也加剧了这种情况。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不能接受“合法不合理”的事情,情愿承认“合理不合法”的事情。
   3.情绪郁积的瞬间爆发。群众很多牢骚是因为对我们工作不满引发的,是压抑的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而在某些场合的瞬间爆发。一些村召开村民代表会,常常变成了村民对村干部的批评会,正事不谈,牢骚满场。尽管近几年我县各级政府为农民办了不少实事,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干群沟通不畅、部分村级经济薄弱等原因,群众不满意的情况还是有的,就在村民代表会等场合集中爆发出来。我们应认识到,农民对干部的不满意往往是感性的,并且这种抑郁的情绪具有积累效应,他们有时也许说不清确切的事由,就是对干部感觉不痛快,因而会在下意识中没缘由的发生对抗。
    四、引导农民心理的一些思考
    农民的心理特点,一方面向我们的工作本身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诚心实意地对待农民,主动疏通,积极引导,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争取农民配合,双方互动。否则,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甚至决定着工作的成败。如何引导农民,重点可以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面对社会转型,如我们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中不重视农民心理,甚至对农民的情绪置之不理,对群众的上访拖而不决,任其长期累积得不到疏导,后果令人担忧。因此,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即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社情民意收集、处置制度和农村工作反馈、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工作责任感,去关注去引导,把对农民心理的快速反应和积极引导作为我们深化民心工程的努力方向。这也是体察民情、凝聚民心、集聚民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2.加快民主法治建设。首先要以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党务村务公开为核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致力于建设法治型、开放型、服务型政府。在进一步扩大民主的同时,引导农民全面理解民主,从而在村级各项重大决策中,干部与广大农民都能正确运用民主议事规则,确保我们的工作既符合政策、又符合民意。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明确合法与不合法,合理与不合理的界限。尤其要防止村“两委会”闹不团结,坚决制止一些农民无视政策规定及会议决定的风气,确保意见传导渠道畅通,反映形式合法。
    3.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必须承认,我们干部的作风特别是工作作风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农民群众还有意见,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心理感受和农村工作的开展,更是关系执政基础的大事。我们要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要深入农民,掌握民意;依靠农民,集中民智;关心农民,改善民生。要自觉根据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改进我们的工作。可以考虑推行基层干部考核社会化,让群众参与评价干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