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长堤古纤道
发布日期:[2011-12-07] 浏览

韩赵娜

    古纤道,原名“纤塘”、“远道塘”、“纤道桥”。位于浙东运河萧、绍、虞区段,它自东而西贯穿绍兴全境,绵延70多公里,与今天的杭甬铁路、104国道并行,是古代行舟背纤的通道,又是来往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
    古运河东段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越绝书》卷八:“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古运河西段始凿于西晋。《嘉庆山阴县志》卷四:“城外之河,曰运河,自西兴来,东入山阴,经府城至小江桥而东入会稽,宋绍兴年间运漕之河也。去县西一十里,西通萧山,东通曹娥,横亘二百余里。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此后,历年均有疏浚,东可抵达曹娥江,并与西段相连接。这条古运河的凿通,不但发展了绍兴经济,也便利了人民生活,更成了绍兴水乡的一大景观。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浙东观察使孟简重新疏浚运河,并在河上筑起一条土堤,时称新堤,又称官塘、运道塘。明弘治初年山阴知县李良改用条石砌筑。清康熙年间,绍兴庠生余国瑞倡修,数年竣工。光绪九年(1883)八月,乡坤章文镇、章彩彰又重修。1947年,绍兴县修筑官塘委员会再次修葺。1988年,古纤道作为文物建筑中的孤例,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起柯桥镇上谢桥,西至钱清镇板桥,全长7.5公里。
    古纤道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贴近水面,绵延百里,其中心地段在柯桥至钱清一带。纤道有临水依岸和破水而筑两种形式。前者一般在河面较窄处,采用条石错缝横铺间丁石或条石一顺一丁砌筑,上铺石板,每块宽约0.8米。两面临水纤道,多在河宽水深处,根据其构造,又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实体纤道,结构形式同依岸纤道相同,即早期堤塘形式,以柯桥东首至谢桥塘湾溇一段最为典型,全长约3公里;其二是石墩梁桥型纤道,其路基是用石条砌成的一个个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间用三块长约3米、宽约0.5米的青石板平铺而成桥面,在柯桥阮社附近有两段颇具代表性,共长约880米。纤道顺着运河,时而一面临水,一面依岸;时而两面临水,平铺水中,俨然一条飘带,蜿蜒伸向水天极目之处,构成江南水乡的绮丽风光,正所谓“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纤道上,不时会出现一座座横跨运河的石梁桥或石拱桥。但见桥上行人,桥下背纤,舟行画里,人在镜中。多姿多态的数十座石桥,是运河上画龙点睛之处,最著名的有单孔石拱桥荫毓桥、拱桥与高低石梁相结合的多跨桥梁太平桥等。
    纤道,早期是迎合水路运输的发展和逆水行舟的需要而砌筑的。千百年来,那逶迤连绵的纤道上承载着多少纤夫唏嘘的人生。对于纤夫来说,纤道是谋生之路,又是企望走过贫困的桥梁。号子声声,他们屈着身子,背着僵绳,步态一瘸一拐的往前迈,整个身子俯下去,又昂起来,仿佛一排运动的雕塑。他们的神色永远严峻而焦灼,那高亢的号子,在风雨中嘶鸣,唯有两岸的灯光温暖着他们的心,亲人的等待就在不远的前方,再加一把劲,船就靠岸了。纤夫们喘一口气,撩起衣角擦一把汗,回家的路从纤道伸向远方。春去冬来,运河是纤夫望不到头的风景,纤道是他们终生要走的路。一年又一年,古纤道上演了多少纤夫人生……
    “用进废退”是自然的法则。古纤道的功用在船只获得新动力后便无可奈何地被替代和取缔,所有的负担顷刻间烟消云散,只剩下日渐残破的身躯无言地陪伴着落寞的运河。古纤道真的被冷落了,冷落得即便是在车水马龙的国道边也难以引起注意;古纤道真的没用了,没用得在某些人眼里几乎成为发展的障碍。如今的古纤道,是如此的宁谧而安静,掩映在丛丛野草和小树旁的青石板路与河岸上的水杉及其在水面的美丽倒影,独自默默地绘就着宁绍平原绝美的水乡长卷,一如既往地将其所有的魅力毫无保留地呈现给每一个途经的人们。
    历经千年沧桑,古纤道已经从最早的实用价值,嬗变为当今的审美价值。负载太多的苍凉和悲郁,也早已遁进了历史的厚尘,所有的惊异震憾,都凝聚成一声叹息:古纤道太美了!这种美,质朴而亲切,精巧而灵动,浩大而细腻。当你低着头来来回回数那连绵不断的桥孔时,当你寻寻觅觅滞留于那一座座跨河石桥时,当你远远近近注目于那一片片咿呀小舟时,你的内心一定会升起一种感动。
    历经风雨的古纤道,曾经繁忙的古运河,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长龙,它古老而神秘、质朴而伟大。古纤道,是一部记载着浙东运河的兴衰史,是一部凝着纤夫悲欢的航运史,是一座横跨于运河之上的历史丰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