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林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遍大江南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中国人,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士前往大寨考察、学习与旅游。前些日子我有幸西行,走进大寨,近距离接触它。
游览虎头山
在火红的时代里,大寨人响应毛主席“以粮为纲”的伟大号召,在虎头山“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恶水地方,战天斗地,建起一层层大寨梯田,使这个靠吃救济粮的穷山村,跃居为售“公粮”的闻名村。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纷纷报道大寨经验,这面全国农业战线上的红旗,也就显得更加鲜艳和神秘。时隔40余年,我怀着一种崇敬而好奇的心情到虎头山参观学习。
我们是沿着虎头山的“一面坡”拾级而上,游览之中我深深地感到大寨人的红色足迹,无一不留烙在山坡与沟谷之中。
虎头山的第一“景点”是“军民贮水池”。它是当年驻地部队官兵和大寨人用肩扛手推砌起来的蓄水库。这水既给梯田的农作物灌溉,也为人畜、消防所饮用。据介绍,在一面坡上,根据地势的高低,建有三个大水池;水的有效保障,使当初大寨的粮食产量从每亩200多斤,提高到300多斤。现在,这些水池周边新添置了长廊亭阁,一方面美化和营造了观赏环境。另一方面依廊建设的靠背长椅供游人在此小憩,慢慢品味当年军民们开山垒石,共建水池的往事。据导游说,这些巨大的水池,至今仍在发挥着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面坡”的第二美景是石砌梯田和满坡的绿树。大寨人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大力度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现在无论是整齐的梯田中,还是错落的道路旁,都种上了各种抗寒耐旱的景观树、成材树和花果树。登山路上,这郁郁葱葱的树林,给我们绿色、环保、活力、健康的享受。导游云:这一思路的实现,使大寨的环境得到改善,水土受到保护,还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培育了新的资源和强劲的后续力。
沿途的景区还有许多:叶剑英书写的“虎头山”凿刻巨石,周恩来三次陪同外宾光临大寨纪念亭,郭沫若骨灰撒在大寨及颂扬大寨精神词碑等等。它真实地记录了大寨的发展历程,也为振兴旅游三产业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面坡”最后一站是陈永贵墓地。他的正面是陈永贵半身石质雕像,接着是墓道,分8级、38级和72级三层,分别象征他在中央工作8年、38年党龄和72岁寿终;坟墓是由虎头山的石块筑成,整个墓地显得简洁而庄严。
登上虎头山,举目远眺,七沟八梁的片片梯田和大寨村落的幢幢新居尽收眼底。此时此刻,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和大寨人真了不起的情感油然而生。
漫步大寨路
大寨人勇于与时俱进,经过市场经济浪潮洗礼的大寨已经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山寨。
村中,鲜红色的“大寨”两字矗立在“大寨村门”上,村门横梁上镶着“大寨人民欢迎您”的永久性标语,两侧分别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大寨路”从这里向南北延伸,它是一条住商一体化的商业街。
村支部、村委会办公楼位于大寨村门的南边约200米的十字路口,坐西向东,是一幢三层楼房。据介绍,全村现有原籍大寨人500多人,外来人员已大大超过本地人。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是五大块:一是羊毛纺厂,二是核桃水果汁厂,三是大寨酒和陈醋厂,四是旅游服务公司,五是山上的面花收益。大寨开创时期的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任大寨企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从村委往西不远,便是大寨事迹展览馆。在那里,可以看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各任中央领导时期的大寨风貌。毛泽东时代的更为具体、详述。陈永贵、郭凤莲带领全村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艰苦创业的珍贵照片与实物,分别被陈列于馆内各展厅。这是大寨人乃至全国人民,特别是未成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阵地。
大寨路上的商店主要销售当地土特产——大寨酒、大寨核桃果汁、大寨陈醋、山西大枣及各式各样的工艺品,也有“舶来品”。毛泽东的伟人史资,如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各种姿势的铜、瓷像、伟人章、伟人像、文革运动录像等等也有不少,漫步大寨路上,随时可以听到不断播放的“红太阳”歌曲。
陈永贵故居在大寨路的北端,单门独院,房子格局与周边的民宅没什么大的区别。院子大门的正上方挂着“陈永贵故居”的横匾,两边写着一副对联:“一生耕耘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显清廉哲贤”。穿过天井,是两间窑洞式住房。现在“故居”对外开放,陈永贵的大儿媳在管理并接待游客。
村民及打工者的住宅集中建在大寨路的西边,历史把它们鲜明地分成为三个档次:六七十年代建的像火车厢一样,系灰色平房,八九十年代造的是砖头水泥木结构的瓦房,新世纪的则是醒目的别墅屋。这也是大寨人民这些年来靠党的政策和自己的辛勤劳动,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
在离开大寨时,我们发现“大寨镇人民政府”的办公大院就紧挨着村旅游公司,东边又有一片新的山坡在整合。大寨开始走上了城乡一体化的康庄大道,我们坚信:大寨的明天必定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