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重视外来民工子女教育
发布日期:[2010-04-16] 浏览

第四代表团 叶燕芳

    在滨海开发进程中,农民工日趋增多,产生了亟待解决的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尽管,我镇各校接纳了大量外来民工子女入学,但经济承受能力、学校接收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孩子适应能力等因素仍然影响着民工子女的教育。在外来民工看来,子女上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建议:
    (一)创新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应通过政策层面的影响,为民工子女的教育争取良好的发展空间。要在民工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和大企业附近,成立“流动人口子女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借鉴一些民工多的大城市管理办法和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地域实情,出台“民工子女就学暂行管理办法”;在具体“条例”中,要突出民工最期盼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如规定民工就业暂住地政府应当保障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并实行同等教育等。此外,还可以与民工老板形成联动,鼓励老板根据民工为其服务的年限、成效等,为其子女就学作不同金额的买单。
    (二)统筹管理,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努力探索适合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方法、途径与策略,使外来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和平等的成长条件。一要统筹分配,全新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分配、民工子女就近报名,指定教师统一接待、登记民工子女入学情况,并科学地对其进行素质抽测,再根据每所公办学校的规模,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民工子女,使其有机会在公办学校就读。在接纳民工子女入学后,其学校考核也有待调整。二要统筹接轨,全面提高。在管理体系上,建议教育部门设立“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全县以民工子女为主体的流动儿童的教育,在民工子弟学校较多的乡镇分设该机构,民工子弟学校工作主要由该机构负责,形成教育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齐抓共管的格局。在师资配置上,以教育管理机构统筹配备为主,同时挖掘其他师资来源,比如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师范毕业生以“支边”形式在子弟校任教1至2年,其“支边”档案作为日后评比就业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鼓励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到子弟校“支教”;鼓励身体健康等情况尚可的退休教师发挥余热;鼓励有教学能力的教育志愿者参与;鼓励富有余力的公办学校里的教师进行“跑教”等。总之,在师资上要做到开源节流,并确保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低于义务教育的要求,从而让民工子女受到稳定、良好的教育。三要家校协作,形成合力。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端正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使他们及时了解现代教育信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可以通过探索家校联系的方式和途径,一方面,邀请家长到校了解情况,比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和家长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开设家长开放日,欢迎家长进教室听课,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和作业情况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比如通过上门家访、电话联系、发放家校联系卡、发送家校路路通短信等形式,做到密切联系,有效沟通,从而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授科学有效的家教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