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马鞍镇村级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杨国良 陆宝林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按照全会精神,围绕城乡一体建设,努力推进“富民强村”,是当今农村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而首要的是促进村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此,我们就如何发展村级经济这一议题,在马鞍镇20个村(居、社区)中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马鞍镇村级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马鞍镇村级经济的总体发展较好。
(一)村级经济区域发展凸现三大优势。一是马鞍镇与滨海工业区属于同一区域的优势。滨海工业区系属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平台、主战场,随着工业区落户企业的不断增多,给马鞍镇村级经济带来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马鞍地处杭州市萧山区交界的优势。马鞍与萧山区益农镇近20多年“友谊结对镇”的往来,两地在村级经济发展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人才互助和信息互通等,为马鞍村级经济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三是企业集团发挥领头羊作用的优势。全镇目前已形成化纤、印染、纺织、医药、针织、建筑、五金、化工、纸品等多业发展,龙头企业、现代家庭工业、外向型经济相互推进的工业产业格局。远东化纤集团、赐富化纤集团和天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设建工集团被命名为全国百强建筑企业。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给马鞍镇村级经济发展既起了带动作用,又为各村(居)拓展了发展渠道。
(二)村级经济三产发展形成协调格局。从全镇村级经济的发展现状看,各村(居)采取重农措施,调动农户种粮热情,今年粮食种植34710亩,超额县下达34500亩的指标。另一方面,村(居)家庭工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全镇上半年家庭工业总产值达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亿元,从事家庭工业的农户达499户、4234人,其中列入规模以上企业12家,从业人员256人。同时,各村(居)充分利用滨海工业区的区域优势,兴建商业铺面,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加集体收入,如镜海社区,通过兴建农贸市场、成立滨江物业有限公司,由经济薄弱型社区,一下变为年经常性收入可达200多万元的富裕型社区。
(三)村级经济发展空间得到不断拓展。尤其是南片各村,针对村级可用土地越来越少的客观实际,积极整合闲置存量土地、资产,建造工业集聚点进行招商引资,收取土地、厂房等租赁费,发展村级经济。如湖安村通过原湖安石料场平整新增建设用地100余亩,并对村内近3000平方米厂房做好“腾笼换鸟”文章,引进卫浴、五金等企业;大鱼山村投资535万元、建筑面积6800多平方米的家庭工业集聚点已完成立项审批、土地出让和规划设计工作。另外,国庆、宝善桥、寺桥等村的家庭工业集聚点已在村级经济发展中见到明显实效。这些建设项目,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目前发展村级经济的制约问题
当前村级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空间、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层次的四重制约,在“存量”上村级经济稳步发展能力不强,在“增量”上村级经济发展空间受限。
(一)村(居)间发展不平衡性明显。据统计,2009年马鞍镇村级经常性收入多的村达278万元,少的只有2.08万元。全镇20个村(居、社区)中,年经常性收入50至100万元有6个村(居),100至150万元有4个,150万元以上有3个,不足50万元的还有7个村(居),占全镇村(居、社区)数1/3以上,明显存在村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发展资源要素制约日益显现。马鞍镇属于人多田少的乡镇,近年来部分土地陆续被征用,可利用的非农建设用地相对减少,2002年工业区成立后,马鞍镇600多亩建设用地指标调整到滨海,而几年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一直未有调整,马鞍镇中小企业及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不足。
(三)村级经济发展观念有所弱化。在村(居)干部群众的思想中,村级经济发展意识有所淡薄,认为目前各级组织积极支持发展个私家庭工业,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合时宜。同时,由于农村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存在着“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创业创新,不求率先发展。加上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发展村级经济存在“等、靠、要”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上的偏见,严重制约着村级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三、加快推进村级经济发展的对策和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务必抓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村级经济发展意识。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物质保障,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镇、村两级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积极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实施一村一策,促进平衡发展;通过落实年度岗位目标责任,严格奖惩等措施,激发村(居)发展村级经济的热情,增强机遇意识,推进较快发展。
(二)选好班子,优化管理,创新村级经济运行机制。村级经济强不强,关键要看领头羊,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是发展村级经济的组织保证。为此,要着力打造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干部队伍。一要创新建立村级干部选拔机制。结合村级组织换届,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熟悉和热爱农村工作、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入村级领导班子,特别要选好“两委会”的“一把手”。二要创新建立村级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把发展村级经济与村级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相挂钩,以调动村干部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三要创新建立村级经济发展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村干部培训、学习、参观、考察,相互交流,扩大视野,提高发展村级经济的能力。四要创新建立村级组织“纳新”机制。引导本镇本村的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壮大村级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强化村级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五要创新建立健全优质服务机制。实行镇干部联村制度,完善驻村指导员制度,帮助所在村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促进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前提下,要积极帮扶支持,加强服务指导。
(三)因村制宜,优化结构,激发村级经济发展活力。发展村级经济就是要按照“稳农、重工、兴商”、“集体、个体、联合体一齐上”,“贸工农一体化,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思路,促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从发展特色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着手,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产品收益。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助推创业富民。因村因居制宜,注重落实“四抓”:一抓规划编制。研究制订家庭工业发展规划和家庭工业集聚点建设规划,明确家庭工业的发展目标、产业导向和主要任务。二抓政策激励。出台扶持家庭工业的激励政策,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加大发展扶持力度,通过实行税费改革“四个统一”,即:统一核实基数,统一税费标准,统一领取证照,统一执行时间,以此来公平税负,减轻家庭工业户的税费负担。三抓集聚发展。探索家庭工业发展方式,按照集中共建共享、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推进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建设,实现家庭工业集聚经营,规范发展。四抓指导服务。通过组建家庭工业行业协会、经营户协会、农村经纪人协会、担保公司等各类服务组织,构建家庭工业产业合作、市场营销合作和农村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现代家庭工业服务体系。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力。充分利用好本村的发展优势,坚持把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服务行业作为村级三产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兴建村级农贸市场、物业用房、商业铺面等途径,挖掘村级三产经济增长点。
(四)统筹协调,加强扶持,提升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村级经济平衡发展,是确保村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所在,也是镇村各级组织的重要职责。从不断完善帮扶机制着手,强势推进村级经济协调发展。一要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实行镇机关部门与薄弱村挂钩帮扶制度,尽力给予优惠措施。建立实施主要领导联系制度,帮助薄弱村明确发展方向,谋划发展路子,充分发挥行政拉动作用。二要实施强村或强企帮扶措施。积极动员经济发展强村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在项目合作,经验技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三要协同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利用镇域、村域的自身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注重与企业进行跨行业合作开发村级经济发展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强弱联动,协调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在特色产业村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利益联合体,实现“联营合作”,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