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改革的春风
发布日期:[2009-08-10] 浏览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变,让中国人感到幸福和自豪!这里刊登吴社余同志的一篇文章,尽管文章反映的是东浦初中到财政学校的变化,但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位老同志的切身感受,体会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乘着改革的春风
——看东浦中学到财经学校之变
 吴社余

  东浦,是浙江历史文化名镇,民主革命先烈徐锡麟的故乡。
  1958年,我县又一批县属初中问世,东浦初中应运而生。
东浦初中从1958年9月16日创办起,至今风雨兼程50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开创期、从普通中学向职业教育过渡的转型期和职业教育全面转制、升级期。
  我作为学校初创时期的亲历者,忆创业之困顿与艰辛伴生,思成业之喜乐与坎坷交织,真是百感交集。
  1958年夏,我从湘湖师范毕业来到绍兴,被分配到东浦初中任教。9月6日,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后,走进东浦热诚小学(参与筹建的单位)。学校领导带我踏看“校舍”现场,走过一段零乱不堪的土路,来到学校的一堵围墙前,一个刚拆通的墙洞,上面还悬着横七竖八的砖块。我们逐个俯身钻过墙洞,眼前是一片泥地,两边各有2间缺了门窗的民房,据说是酒作坊堆酒的地方。墙角处,有一口不大的石池,一棵一人多高的桂花树,在微风下显得寂寞孤零。这几近废墟之地……就是我日思夜想中的学校?!我惊愕得差点叫出声来。
  开学前,刚报到的4个教师,连同3个班的学生,首先进行清理环境的劳动。因为经费拮据,人多工具少,大家就用手挖,用木棍撬。几天突击下来,借用民房改建而成的3间教室终于“落成”,而3个班却只有2个班的课桌凳,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尽管如此,学校还是在9月16日正式开学。
  4位在编教师(另有热诚小学4名教师兼课)包下了3个班级的课,每个老师都得上好几门课,成了“多面手”。我除了体育、数学外,其余课几乎都教过。
  第二年,学校又招收了2班新生,教职工渐增至10余人。随后几年,基本保持6个教学班。为适应教学需要,学校相继建造了食堂、“工”字形六间教室、一幢三层楼楼房。在校舍建造过程中,师生们倾注了辛勤劳动的汗水;由于建校舍经费不足,学生们还纷纷拿出家中的木料等物资,以助一臂之力。学校办起了农场、畜牧场,坚持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创建初期,以其艰苦创业的精神、严谨的教风学风及良好的教育质量,领先于全县同类学校。1959年,全县新办中学现场会在这里召开;1963年,学校被县教育局确定为县属农村重点初中。这年7月,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在省教育系统座谈会上作了介绍。学校所形成的办学精神和传统,在各个时期得到传承和发扬,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学生大量流失的严重困难面前,师生团结奋斗,迎难而上,学校教育依然取得了可喜成绩。
  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使学校遭受重创,教学工作陷于瘫痪。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才恢复正常秩序,开始稳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学校以极好的发展机遇,学校在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开辟了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
  2008年建校50周年之际,学校于12月28日专门邀请了20多位历任学校领导,举行了一次“恳谈会”。在会上,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这段历史:在50年的建校历程中,我在校任教30年,特别是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感到很幸运……
  我说的第一个时期,就是创办初期。第二个时期是由普通中学向职业技校过渡的转型期。
  1984年,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鉴于我县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急需财会人才的实际,经过调查摸底,在县教委、县财税部门和鉴湖区委区公所的支持下,开始招收财会职高班,迈出了职业教育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增设了统计、审计、金融、体育、酿酒等多个职业班,开始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为全面改制为职业教育积累了经验,储备了一批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从1984年挂牌的县鉴湖财会技校,到1990年全部转为职业教育,又于1994年由财会技校更名为县财经学校。1988年在我调离学校后的20年中,正是职业教育的全盛时期,其发展速度之快,面貌变化之大,让我始料不及。
参加恳谈会的那天,一位曾是我的学生、时任的副校长,驾车把我接到学校。当小车驶近校区,一眼望去,原先学校前面空旷的田野上,一排新颖大气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要不是横在门前的那块硕大的校牌,我是不敢贸然前行的(很遗憾,20年间我未曾跨进过校门,所以变得不敢相认)。通过参观和介绍,一组数字,让我振奋:学校占地100亩,建筑面积达15978平米,在校生2505人,教学班46个,教职工148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3人,设有省、市级示范专业8个。建有1幢综合楼、4幢教学大楼和5幢学生宿舍楼,另有400米标准田径场、14万册图书,5间微机房,452台微机,并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
  这一个个掷地有声的数据,显示了学校硬件建设上了品位,而学校软件建设也是“硬”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是: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近20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为什么学校发展最快?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安定、宽松的创业环境,为教育大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县委和县政府实施建设教育强县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1998年后的10年间,投入815.37万资金改善教学环境,为学校增添了大量教学、生活设施,学校几项大的建设工程,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起来的。
  而作为这一时期的各任领导也不负众望,善抓机遇,锐意进取,勇于拼搏,不断给自己“加压”,在完成二轮三轮创建目标以后,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创建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抢得发展先机。
  有一点特别让我兴奋的是,学校几度生源爆满,出现了学生尚未毕业就被“订购”,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奇特”现象。如果没有改革创新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一流的服务水平和学生的优良素质,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学校所培养的改革创新型人才遍布全县各地,有不少已成为遐迩闻名的企业家。
  当然,学校发展到今天,也离不开历任领导团结带领师生,艰苦奋斗创下的业绩、所打下的基础。
当我20年后回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似乎站在了一个制高点。回望50年前的那个起点,我怎么也无法把学校现状与当初3个班级、4个教师、3间教室这个数字联系起来,这样一个让人惊叹的巨变,其实正是我县实施教育强县战略的一个缩影,是国运昌盛的明证。
 (作者系县人大机关退休干部,曾任东浦初中校长、党支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