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日期:[2009-08-10] 浏览

杨国胜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保证贯彻党的农村各项富民政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乡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成长中的“烦恼”。本文以绍兴县福全镇为例,就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本现状
  福全镇是绍兴市第一批市级重点培育中心镇、绍兴县首批五个新型城镇之一。全镇22个行政村、1个集镇居委会,各村均设有党组织,有1个党委、2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1117名共产党员,村两委干部170名,后备干部110名。从总体来看,近几年来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先进性教育”、“强基工程”等活动,通过实施村民自治,推广“锦坞经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新”:
  1.干部队伍呈现“新气象”。村干部为民办事的热情比较高,很多村能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和谐发展之路,各个村每年度都开展实事工程,如清水河道、道路硬化、绿化、做路、兴建公厕等,得到了村民们好评。
  2.村级工作开创“新局面”。如兴联村一周召开两次两委会,对下达的任务作定期的汇报交流,设立了便民服务处,进行全程代理;大生村每月15号定为党员学习日,集中安排各种形式的学习内容,交流通报村内各项事务;锦坞村大力推行民主管理,深化村务公开;峡山村治安管理体系完善,做到“小事不过夜,大事不出村”,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3.民风建设形成“新风气”。在新形势下,各村班子注重民风建设,以政风带动民风,为村民营造纯朴的民风和优雅的环境;农村教育面扩大,村民素质得到提高;村民的自我保障意识加强,积极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二、存在问题
  1.村两委职责错位。一是职责混淆。有的支部认为,村委是在支部领导下工作,支部怎么说,你就怎么办,党支部代表村委会;反之,有的村委认为“自治”就是“自主”,不愿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致使村两委“两张皮”。二是职权变异。农村基层组织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经济发展的基本职能被淡化和削弱。三是选举出现不正常苗头。在村两委的选举过程中,一部分村民受宗派思想和势力影响,民主意识扭曲,投“亲戚票”、“关系票”,致使有的“选举”产生的干部成为宗派和家族利益的代表。
  2.村级管理尚欠规范。一是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并且都写在纸上,挂到墙上,但往往受经济等多方面制约,组织活动难以开展,流于形式。二是村务公开形式化。从群访事件分析,当前涉及村级财务、村干部经济问题、违章建筑的案件占大部分,原因是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不够彻底。三是重大事项决策形式化。有的村在决定重大事项时,主职干部不尊重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把自己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搞“一言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没有贯彻执行到位。一些村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虽然召开了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因事前没有深入征求村民意见,事后又缺少沟通,导致群众有意见,对村里的事关心、支持不够。
  3.干部队伍后劲不足。一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据调查,经上半年两委选举后,全镇村支委委员平均年龄为48岁,村委委员平均年龄46.8岁,书记及村委主任中35周岁以下仅1人。全镇60岁以上的党员有343人,占全镇党员总数的32%,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有864人,占党员总数的80%,有一半村60岁以上党员占村党员数的1/3以上。二是思想解放不够。在新形势下,部分村级班子活力不足,尤其是缺少发展村级经济的新思路。三是基层后备干部缺乏。农村优秀党员干部外流现象比较严重,最优秀的党员人才不愿意当村干部,村干部不是由最有能力、最有威信的人担任,组织培养与党员群众推荐人选不统一的矛盾、农村工作日益繁重和优秀人员外流之间的矛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个别村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三、意见建议
  在新形势下,要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必须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重点要做好以下“三篇文章”:
  1.做好“骨干”的文章。一是强根固本,提高班子运作能力。按照政治立场坚定、踏实肯干、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标准,以“公选”、“聘任”、“下派”等形式选好村支部书记。严格执行村两委定编定岗制度,提倡村两委会成员交叉兼职,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因村制宜,对症下药,努力激发班子活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二是整合组织,理顺党员管理体系。建议在各村党支部建立老党员党小组,对老党员实行相对集中的管理,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针对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党员较多,党组关系的迁入迁出有时会直接影响一些政治利益的情况,要及时协调好党员流出流入地的党组织,保证农村党员无论到哪里,都能纳入党组织管理之中。强化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对一些优秀党员、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严把入口,疏通出口,优化党员队伍。三是着眼长远,提高干部素质能力。利用党员活动日的机会,以电化教育、研讨交流、外出参观等方法进行培训。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党员,由党组织定期派人上门开展学习;对在企业上班的党员,可放入企业支部学习;对外出的党员,则要由党组织定期寄送学习资料。
  2.做好“制度”的文章。一是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地实际,村支部、村委会把各项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形成人人有担子、有压力、有动力,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标网络。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组织考核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村干部进行综合考核。二是建立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完善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实行问责与承诺制度,建立与选举制度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来规范人,最大限度地规范村党组织书记的行为。三是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切实提高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对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可纳入乡镇后备干部人才进行培养管理;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政绩突出、有较强议政能力的村干部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做好“发展”的文章。发展村级经济,改善村庄面貌,是提高村级班子威信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村级经济。对经济基础较好、集体收入较多的村,要利用好土地等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还可以兴建标准厂房、集体宿舍、商业用房等设施,进一步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对经济薄弱、收入一般的村,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增收节支,积累启动资金,实现集体经济的增长。二是保障村民利益,改善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开展以“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五化”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健全保障体系,激发干部干劲。适当增加村干部的劳动报酬,完善退职干部安置办法,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