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代表、陶堰镇人大主席 徐寿增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对此,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适时适宜地提出了“六个所有”,我个人体会,改善民生既是一项社会任务,也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近年来,我县合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41.49亿元,人均达到10105美元,财政总收入67.02亿元,这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据统计,我县在去年直接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到15.7亿元,其中新增财政收入的支出达到了90.2%,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一是抓好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破解民生根本问题;二是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三是推进了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环境。
二、把握形势,正视改善民生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生状况得到了切实改善。但是,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也正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现期,这对改善民生带来了不少挑战。集中表现在四个问题上:
(一)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与当前部分干部认识不足存在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改善民生问题,但是部分干部在财力紧张和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对民生问题没有超常规的措施,致使一些民生建设进展不快,有的偏面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解决困难群体的问题,没有从大多数居民整体利益上去谋划,从全局工作上去着力推进,与此同时,就民生方面的难点、重点问题,如就业、房价等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二)改善民生要求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与当前财力不足、各项刚性支出增加存在矛盾。在当前不断加大惠民政策力度的形势下,财力不足和各项刚性支出迅速增加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各项改善民生工作的迅速落实。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资金,由于部门、系统的条条分割,影响了使用效率。
(三)就业不充分,好业难求与结构性劳动力缺乏存在矛盾。我县的劳动力从数量上看是供大于求,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已日趋激烈,而一些纺织、服装类却十分缺乏,总不能让本科生、研究生去做挡车工和缝纫工。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对知识型的单位,要努力使大学生学有所用,尽可能安排本地的大学生就业。
(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的能力与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存在矛盾。我县的教育水平整体较高,但教育的资源配置失衡,缺少高等教育,造成优质和高等教育的资源短缺。同时,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住房方面,普遍商品房和低价商品房供不应求,房屋价格超过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有的人说:“做了一年的挡车工却买不了一个平方米的面积。”因而在完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制度方面还需要做很大努力。
三、加大工作力度,合力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实事工程,因此要建立切实有效的领导机制、法律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抓出成效,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真正成果,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真正实惠。
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只有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健康增长,就能为改善民生创造条件,输送动力,因此,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必备条件。
就业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一个岗位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更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希望。因此,就业是所有民生中的重中之重。
保险是改善民生的保障。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因此,各类保险是构建民生安全网的重要环节。
教育是改善民生的希望。我们要坚持把实现均衡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前提,全面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因此,提升素质是民生的内在动力。
解决好“三大安全问题”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要着力从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问题入手,在体制、法律、方式上进行改革,完善制度,因此,安全是改善民生的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在公共应急体系上,尚需不断努力。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我们要认真研究民生需求,确定财政预算投入,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更好地激励广大干部为人民谋利益。因此,领导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县情所定,我们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关注和改善民生,人大要发挥为人民所呼、为政府所助、为历史所应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在现有的基础上生活得更满意,社会更和谐、政绩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