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建立农村体育设施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发布日期:[2008-08-04] 浏览

于庆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在全社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健身运动,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一浪高于一浪,从而带动了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旺盛需求,也提出了对农村体育设施进行长效管理的课题。根据县委“创业创新专题调研”活动要求,4月份,我带领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同志及县文广体育局有关人员就此课题到安昌镇白洋村等地开展了调研。大家普遍反映,建立农村体育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大好事、大实事,深受群众欢迎,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我县农村体育设施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实施《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开展浙江省体育强镇创建活动,努力推进新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建设,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学习宣传《条例》,增强群众参与健身自觉性;加强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群众健身便捷度;完善群众健身组织网络,重视人才队伍培养,满足日益扩大的群众健身需求;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体育品牌。全县301个行政村,98%的村已建成文化村,295个村建有文体活动中心,拥有篮球场201个、乒乓球场460个、健身路径214条,农民休闲公园107个,村村拥有1处以上的体育活动场地。齐贤、钱清、安昌、杨汛桥、夏履镇已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镇,安昌镇白洋村等75个行政村被命名为省、市新农村小康体育村。农村体育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村群众获得了和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享受的健身快乐。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体育设施在日常使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少数村领导对农民健身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体育管理机构薄弱,组织网络体系不够健全,体育经费短缺等,影响农村健身设施建设及管理,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
  1、重建设轻管理,责任意识不强。近几年,文化村创建红红火火,新农村小康体育村工程推进也比较顺利,基层农村创建积极性高涨,经济好一些的村,纷纷建起了村级文体活动中心,相互攀比,一村比一村造得好。但是,由于缺乏规章制度,责任不落实,一些村验收后就不问不管了,导致不少村的体育设施闲置或成为摆设。
  2、活动较少开展,设施利用率低。一些村由于村干部不喜欢体育,体育骨干缺少或设施单一,体育活动很少开展,除了放放电视,喝喝茶,就没有别的活动了;有些村由于外来务工者较多,在“排外”和担心设施损坏的思想支配下,活动场地不对外开放,或干脆将活动室关闭,导致设施利用率很低。
  3、器材损坏严重,保障尚有困难。由于管理不落实,有些器材超过了使用周期导致老化,有些器材人为损坏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薄弱的村,体育设施勉强建了起来,但是使用、管理、维修等配套资金跟不上,难以保证设施正常运作。残损的器材不仅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潜藏着安全隐患。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广大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的大事,也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活动,已成为人们增强体魄、愉悦精神、锻炼意志、塑造品质、交流情感的重要活动。
  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需要。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今年元旦开始,《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实施,必将掀起又一轮全民健身热潮,我县农业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广阔农村是全民健身的主阵地,加强对农村体育设施的使用与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农村群众强身健体的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村群众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成为了时尚。“生活要幸福,身体必健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农村群众对体育设施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不仅仅满足于建几片体育健身场地,更需要提供一个组织有计划、管理有保障的健身环境。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的需要。加强村级体育设施、场所的使用与管理,可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因村制宜,结合实际,拓展体育设施活动场所的综合服务功能,可逐步成为农村文体体育生活的主阵地、培育新型农民的好课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平台、传播文明的大舞台。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需要。群众性体育活动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精神状态、思想情绪,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可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活跃群众业余生活,减少赌博等社会恶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农村体育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是维护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照搬照抄,不搞一刀切,务必高效求实。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一项艰巨、长期、实效的工作,要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高度,提高认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与当前开展的创建浙江省村级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积极创建浙江省村级体育俱乐部,使农村群众真正得到更多的体育健身实惠。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县、镇、村三级体育设施管理体系,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属地原则,把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纳入村“两委”议事日程。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真抓实干,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心协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2、加大宣传,增强意识。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农村体育设施长效管理工作,营造全社会参与体育设施管理的良好氛围。深入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在锻炼人群中积极宣传“大家的设施,大家来维护”、“共同管理,共同健康”的意识,形成“农村是我家,体育设施管理靠大家”的共识,提倡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和谐健身。
  3、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建设农村体育设施,严格保护体育设施。按照“便于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充实农村体育设施。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充分利用原有资源规划建设。能与村文化室进行资源整合的,尽量进行整合;能通过闲置资产改造的,尽量改造;必须新建的,则坚持节俭实用原则,按需建设,避免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盲目地求大求新求豪华,避免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负担,避免资源浪费。
  4、健全机制,严格管理。“建是一时,管为长久”,要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健全机制,严格管理,确保农村体育设施安全使用。规章制度是长效管理机制正常运作的关键,是确保农村体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充分发挥体育设施服务功能的有力保障。要做到“一全、二专、三落实”。“一全”就是要将活动室全天开放,方便群众参与活动;“二专”就是村委会要有专职人员负责,活动室要配有专职管理员;“三落实”就是场地落实、制度落实、经费落实。
  5、积极引导,丰富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农村、企业和社区“三进”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县、镇要积极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搭建平台,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下乡、下基层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6、加大投入,保障到位。长效管理机制能否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是关键。体育设施建设、管理人员聘请、健身队伍组建、场地器材维修、比赛活动开展等都离不开经费保障。各级要将体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中,实行专款专用。与此同时,可以尝试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筹措体育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经费,积极探索向社会筹集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新路子。可通过“四个一些”来筹集资金,即县政府拨一些、镇政府补一些、村拿出一些、社会赞助一些,实行“多条腿走路”的筹资模式。
             (作者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