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苗:变“伤心果”为“开心果”
发布日期:[2008-06-10] 浏览

 陶招贵

   5月4日下午4时,来自省内18个果铺加工企业的老总,再次来到绍兴县王坛镇东村青梅园内,细看青梅果子质量,经过反复协商,根据绍兴县人大代表、绍兴舜越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家苗在日本考察获得的信息,最终确定今年青梅收购价为每公斤3元,比去年高了0.2元。
   一大批青梅出售后,梅农们数着一沓沓的钱,开心地笑了。昔日的“伤心果”变成了现在的“开心果”,人们忘不了蔡家苗的功劳。
    蔡家苗,今年45岁,是绍兴县王坛镇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早年,因为家里穷,他初中毕业就到吉林做木工挣钱,一做就是6个年头。1998年,他回到家乡,做起了青梅销售生意。
王坛镇地处绍兴县南部山区,早在70年代初,当地政府就发动村民种植青梅树,经过科技改造,终于培育出了“东村大青梅”新品种。由于东村大青梅果大、肉厚、核小,成了高档果铺的上等原料,一直是日本和台湾地区市民的最爱。全镇青梅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0多亩,光东村一个村,家家户户种梅树,连片面积达6000多亩,是目前全国连片最大的梅树基地。1998年,蔡家苗回到家里,看到家乡的大青梅,就跑长兴、走杭州、赶宁波,到各地果酒厂、果脯厂了解行情,联系销售大青梅,做起了青梅返销户。他从年销售1万公斤梅子,到后来一年销售20万公斤,成了有名的青梅返销大户。
   1999年,王坛镇青梅大面积丰收,梅农们高兴得不得了,认为靠梅子就可以发财了。虽然青梅质量好,但因为本地没有加工企业,而且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和客商制约,青梅价格曾一路跌到每公斤0.30元,收购的商贩还挑三拣四,青梅成了村民的“伤心果”。有的梅农气得把采摘下来的梅子倒在溪沟、田间和公路边,有的干脆砍掉了梅树。就在梅农们对青梅失去信心时,已是小有返销名气的蔡家苗,利用多年的返销经验和对青梅企业的了解,办起了一家青梅加工企业——绍兴舜越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对村民们的青梅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现在,公司加工场地达25000多平方米,还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了先进设备,可以生产梅浆、果脯、脆梅等10多个梅制产品,年加工青梅能力达2000多吨。这不但可以完全解决本镇的青梅出路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县市农民的青梅种植。
   2007年,为了让梅农早日吃上“定心丸”,蔡家苗跑到镇政府,要求以镇政府的名义出台文件,以每公斤2.4元的保护价收购村民的大青梅,到青梅采摘时,再根据市场定价(只上调不下降)收购。
   同时,他还免费培训梅农,提高他们的青梅种植、施肥、剪枝、疏果等管理技术水平。“我们企业就要注重对梅农的技术辅导,种出大青梅、好青梅,就可卖到高价钿,这种观念要深入到农民的心里。”蔡家苗介绍说。绍兴舜越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镇政府支持下,买单免费培训,包教包会;每到管理关键时期,就邀请农技人员利用有线电视和分发资料,向梅农指导管理重点、施肥要点和修剪要领。由于管理加强,王坛的青梅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杭州钱江果脯食品厂的陈经理说:“王坛大青梅是省内加工企业争取的原料,谁都想要这样的大青梅。”
   今年青梅收购期到来前的4月初,蔡家苗专门赴日本考察,了解青梅市场。他用了5天时间,跑超市、逛商场、走早点摊,了解了日本市场和日本市民对青梅的需求,心中也就有了底。在日本期间,他还到好几家青梅加工企业进行了考察,学习他们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工艺。
   今年5月1日开始,安徽1家果脯厂率先派人来王坛东村蹲点,了解青梅行情;之后,省内18家果脯加工企业,陆续派员赶到王坛镇,都想抢购东村大青梅。
   5月4日,王坛镇青梅价格协商会,再次成了全省青梅的价格发布会,而且这价格是根据蔡家苗获得的信息确定的。东村梅农蔡德全感慨地说,“看来我们选蔡家苗做县人大代表是选对了,下次我们还要选他做人大代表。”
   现在,王坛镇已经发展种植青梅10000多亩,涉及农民2000多户,青梅年收入150多万元,青梅真正成了农民的致富果、开心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