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代表 平水副城建管委主任 平水镇党委书记 高新华 | ||
自从去年平水被列为省级中心镇,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平水副城建管委后,平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平水副城建设的蓝图基本绘就,平水副城建设正进入快速有序、高品位地推进之中。而要把平水真正培育和建设成为绍兴县域副城,走出一条经济强县平原与山区、城镇与农村率先统筹发展的新路,我觉得必须做到正确对待和把握五个着力点。 一是观念的转变与创新。一个区域的发展,思想是先导。中心镇的培育不仅需要注重硬件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观念等软件的转变、提升和创新,特别是在当前从上至下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新形势下,更加需要人的观念转变与创新。过去平水镇与许多山区镇一样,企业和百姓创新创业意识较为淡薄,存在等、靠、要和小富即满思想。因此,亟须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的素质等手段,来使三个层面的人实现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与创新。一是政府层面。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改变惯性思维等手段,使社会的引领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二是企业家层面。要努力转变其经营观念,使其成为一支树志气、求大气、讲和气的企业家队伍,成为境界更高、眼界更宽、胸怀更广、气魄更大的企业家。三是老百姓层面。要努力转变其生活方式,使其对发展信心的指数日渐提高,创业富民的愿望日益增强,努力实现全民创业创新。 二是中心镇培育与统筹。由于平水镇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既是绍兴市的卫星镇,又是绍兴县南部山区的中心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突破口。但由于其现实中基础设施、文教卫事业等功能配套相对滞后,使其在人口集居、产业集聚等问题上存在一定困难。而没有集聚就不会有辐射,更谈不上统筹。因此,应当通过对规划、经济社会、要素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统筹和协调,来切实增强平水镇各项功能的培育,使其在接受绍兴市区的辐射和扩散,主动接轨市区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利用平水的区域集聚和辐射功能,来统筹、引领王坛、稽东乃至整个南部山区的发展,使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平水这一中心镇名符其实,努力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是潜在的资源优势与现实的发展优势。过去的山区一直被认为是发展的包袱。而在当前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以及宏观调控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山区的生态、土地等要素已成为发展的稀缺资源和财富。而在平水镇,既具有融入环绍兴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又有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小舜江水库发源地的生态优势,还有可以追溯到春秋历史的人文优势,而其近期可用土地2000亩的土地优势,更是突破了发展要素中最大的制约。因此,要按照十七大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节约、集约的前提下,整合、优化配置这些资源优势,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使“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两者能够兼得,来努力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四是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过去的几年,平水镇在改善教育、交通、医疗、收入等民生上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但现在百姓对这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民生的改善要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靠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化是前提。发展工业有规律可循,无固定模式。在平水,我们不能走社会管理成本较大、环保压力较大、产业雷同风险加大等传统工业的老路,应当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发展的新路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山区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水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山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人与社会更和谐。 五是体制创新与经济杠杆。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过去许多地方的做法基本上是通过撤乡并镇的行政体制大变动,来强制推进发展,而这样做的弊端使行政体制引起大的震荡,使许多矛盾变得突出和尖锐,无法回避,同时可能需要花较长时间来磨合、理顺新的关系和体制。在南部山区,三镇经济相对来说欠发达。因此,可以通过不采用行政区域调整、撤并方式,而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并运用经济的手段、资源的整合,找准发展的增长点,来统筹协调南部山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建立通过平水中心镇培育,实现以镇带乡、一体发展的新机制。正如十七大报告强调的那样,“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
把握五个着力点 建设好平水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