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调查研究“十 点”论
发布日期:[2008-03-23] 浏览
                       □ 杨培田
    毛泽东早就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领导水平的客观需要,是与时俱进、与民同心的关键所在,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基本功之一。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要使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权的工作机关、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名副其实的权力机关,提高调研能力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切实把握以下10点。
    一、突出重点。地方人大的工作千头万绪,要依法履行立法、监督、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等职权和做好代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在每年或某个阶段都有一二项工作重点。因此,各级人大常委会及其各专(工)委、办公厅(室)和研究室,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丢掉“西瓜”拣“芝麻”,而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当时当地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重点,明确指导思想,理清调研思路,全力以赴抱“西瓜”,紧握拳头打“主攻”,积极为常委会重点工作服务。
    二、关注热点。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往往就是人大调研工作的重点。诸如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反腐倡廉、环境保护,及至衣、食、住、行一类事情,有时看似并非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却实实在在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事。因此,必须深入基层,扑下身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努力做到腿勤、眼勤、耳勤、口勤、手勤、脑勤,切实掌握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要做到深入,必须在“身入”的基础上做到“心入”。“身入”是表象,只有“心入”基层,才能发现问题于末端,把握问题于关键。广大人民群众对问题的感触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刻,只有“心入”群众,才能和人们群众心心相印,真情交往,在感情交融中听到真话、发现问题,以真实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敢攻难点。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等都提出了新挑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这就需要我们用战略的眼光、超前的思维、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知难而进,敢啃“硬骨头”,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剖麻雀”,入木三分地破译和化解难题,点石成金,梳理出攻克难关的思路和捷径。作为各专(工)委和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机构,更要积极发挥参谋、助手的智囊团作用,为常委会决策当好迎刃而解的“高参”。
    四、找准切入点。地方人大工作头绪较多,若事无巨细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上“三板斧”,则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是徒劳无益瞎忙乎,欲速则不大。因此,在调研中,决不能简单地坐在家里想“点子”,下到基层找“例子”,回到机关爬“格子”,而是要一沉到底,握紧“抓手”,选准“软筋”落笔下“刀”。既要有“缚茧串丝”的耐心,又要有“快刀斩乱麻”的果断。只要思路对头、方法科学、切口准确,就一定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以观全貌,起到小中见大、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把握着力点。近年来,人大干部经常下基层,作风越来越深入。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重调查轻研究,有的甚至只是调查不研究。调查研究就得既要调查,又要研究,切实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调查与研究是两个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和着力点。因此,一定要瞄准力点,努力注重四性:一是法律性。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法有据,师出有名,切忌无的放矢、“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二是人民性。要眼睛向下,坚持从实际出发,摸实情、讲实话、求实效,决不做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表面文章。三是全局性。要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掌握情况,既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又不能不注重某一特殊倾向和问题。四是科学性。要把力气化在刀刃上,该重的地方浓墨重彩,当淡的地方一笔带过,必要时还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杀鸡用“牛刀”。只有牵住“牛鼻子”,把握着力点,才能使调研成果份量沉甸。
    六、注重结合点。在调研的资源挖掘上,可采取虚实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方式,将它山之石为我所用,承传统精华为今所用,努力拓展现代文明结果。在力量调配上,可采用专委与机关工作机构相结合;人大与“一府两院”、社科院校、专家学者相结合;上下人大机关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形成“大合唱”,共奏“同心曲”。在形式上则可采取调研与视察、执法检查等工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拓展渠道,力求相得益彰。
    七、拎出观点。在撰写调研报告中,拎出简洁鲜明、一目了然的观点,对于提升报告的“含金量”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能力,综合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能力,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的能力,研究对策、提出建议的能力去综合分析、理性思考,挖掘提炼、科学驾驭。具体办法有:一是在深入基层中及时捕捉,善于把广大干部群众零碎的片言只语连缀起来,在多彩的观点中经过筛选,认真归纳、提炼;二是请教领导,拜师同行,充分运用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力求共识;三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学会“立体加工”,围绕主题,把准脉搏,剪枝修蔓,努力站在全局的高度和前瞻的眼光,深化认识,进行全方位的换位思考,努力提炼出思路清晰、内涵丰富、给人启迪的观点来。
    八、写出特点。撰写调研报告,既要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又要有个性特点,不能一二三、ABC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鉴此,就要做到:一要泾渭分明,写方就说方,写圆就说圆,决不能方圆混杂,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二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三要个性鲜明,言之有物,良策到位,操作可行,努力为解决问题和常委会决策提供“一招鲜”。只有如此,才能以个性促共性,变特点为亮点,充分发挥调研成果的最大效能。
    九、找出支点。哲人有一句名言,叫做:“给我一个支点,可以翘起一个地球”。人大调研成果的作用如何,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能否出一个区位得当的“支点”。若“支点”错位,哪怕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若“支点”找准了,则就能以智发力,以巧取胜,“四两拨千斤”,取得事半功倍的良效。对此,既要有科学的态度、敏锐的眼光,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只有如此,才能摸准脉搏,有的放矢地找出理想的“支点”,切实为常委会决策提供巧夺天工的“金点子”。
    十、瞄准落脚点。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调研成果转化的效用如何?关键是看人大常委会在决策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及体现在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中的效能,这也是调研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因此,必须在求深、求细、求准、求实、求效上下功夫,并着力把握四点:一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是要认真学习,早学一点、多学一点、学深一点。既吃透上头精神,又摸透下边社情,充分掌握思想理论法律武器,夯实功底基础,紧跟形势发展,有的放矢开展课题调研;三是要根据工作所需、人民所盼、领导所想设定课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当人大工作的“铺路石”,力求动机和效果的完美统一;四是要把握时机,言当其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将适用对路的调研成果输入信息系统,以供领导抓住决策良机,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既不做“无用功”,不又放“马后炮”,巧降“及时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达到人大调研的如期目的。
(作者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巡视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